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专栏病症熟悉糖尿病
 
专栏



熟悉糖尿病

目录
多吃糖就会糖尿病吗?糖尿病怎么引起的?
糖尿病不能吃糖吗?
患有糖尿病的人还能怀孕吗?
糖尿病可以治好吗?
为什么说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患?
怎样判断糖尿病的病情轻重
糖尿病与胰岛素有关吗?
糖尿病是什么样的疾病
糖尿病病变及其危害性
高血糖对机体的危害性
哪些人易患糖尿病危害
糖尿病会不会传染?
患了糖尿病,怎么办
为什么现在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

 

多吃糖就会糖尿病吗?糖尿病怎么引起的?

因个人体质不同,吃糖多了一般不会引起糖尿病。

糖尿病是复杂的,经常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发病。

一、遗传 在部分糖尿病人中明确有遗传因素影响发病,例如在双胎中一例发生糖尿病,另一例有50%的机会发病。如为单卵双胎,则多在同时发病。据统计,假如父或母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子女发病的危险率约为10-5%,如父母均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则子女的发病危险率更高。如一兄弟发生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则其他兄弟的发病危险率为10-15%。但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的子女中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并不高于一般人群。

已证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与特殊的HLA有关,危险性高的有DR3;DR4;DW3;DW4;B8;B15等。

现在多认为部分糖尿病系多基因遗传疾病,不是由某个基因决定的,而是基因量达到或超过其阈值时才有发病的可能。

二、病毒感染 许多糖尿病发生于病毒感染后,例如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可能与病毒性胰岛炎有关。当然是每例病毒性感染均发生糖尿病。

三、自家免疫 部分糖尿病人血清中发现抗胰岛β细胞抗体,给实验动物注射抗胰岛β细胞抗体可以引起糖耐量异常,病理检查也可看到胰岛中有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的浸润等现象。也有报导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早期用免疫抑制治疗可得到良好效果,甚至“痊愈”。

四、继发性糖尿病 如破坏了大部分胰岛组织的胰腺为和胰腺纤维束性变,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功能性垂体腺瘤,嗜铬细胞瘤等均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即症状性糖尿病。长期服用双氢克尿塞、皮质激素、肾上腺能药物等均可能导致或促使糖尿病加重。某些遗传性疾病如下Turner综合征等也容易合并糖尿病。

五、其它诱因

(一)饮食习惯 与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无明显关系,而与食物组成相有关,如精制食品及蔗糖可使糖尿病的发病率高。由流行病学分析,高蛋白饮食与高脂饮食可能是更重要的危险因素。

(二)肥胖 主要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肥胖是食物的热量超过机体的需要所致。过量进食可引起高胰岛素血症,而且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可能诱发糖尿病。

 

糖尿病不能吃糖吗?

人们日常生活所吃的糖是指蔗糖、白糖、冰糖,是双糖,是由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经口进入小肠后迅速被分解出葡萄糖,吸收入血,引起血糖升高。由于这一类糖分解迅速,会立即引起血糖升高,糖尿病病人要严格控制食用量,病情较重的要禁止食用。病情较轻、血糖稍高的病人,如吃进含糖食品,应减少与之相当的主食量。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一律不能吃糖(水果或甜点心),只是要根据病情来掌握吃或不吃、吃多少。

有些糖尿病病人因长期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产生低血糖反应时,要及时补充少量糖,以缓解或纠正低血糖。这些病人外出时,随身要带几个糖块,一旦发生低血糖反应甚至昏迷时,马上在口中含一块糖,可以防止低血糖意外。

此外,木糖醇、糖精、果糖、甜叶菊甙等,可作为糖代用品或甜味剂,低热或几乎不产热,能满足糖尿病病人对糖“嘴馋”的需要。木糖醇、果糖和葡萄糖一样都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氧化燃烧后可以产生热能,每克约供16.7千焦(4千卡),但在某一代谢过程中却不需要胰岛素的参加,食后对正常人或控制较好的糖尿病病人血糖升高的速度和水平也低于葡萄糖:若葡萄糖的吸收率为100,那么果糖仅为43,木糖醇就更低了,约15,但吃多了易引起腹泻。这两种糖都可以由控制较好的糖尿病病人使用,但用量不宜多,并应同葡萄糖一样,食用时要计算热能,控制不好不用。而糖精与甜叶菊是不提供热能、不含营养素的甜味剂,它们的甜度大约是蔗糖的300-500倍。但要注意,糖精不宜多用,尤其是妇女妊娠期要禁用。

总的来说:人之所以会患糖尿病,是因为体内的胰岛B细胞分泌不足,而使体内的血糖无法降低,过多的葡萄糖分布在体内,而肾的重吸收功能有限,因而出现糖尿病.所以说,糖尿病人不是不可以吃糖,只是要尽量少吃含糖量高的食品,木糖醇、糖精、果糖、甜叶菊甙等,可作为糖代用品或甜味剂,低热或几乎不产热,能满足糖尿病病人对糖“嘴馋”的需要。

 

患有糖尿病的人还能怀孕吗?

对于育龄妇女来讲,怀孕生子是她们的权利和义务,但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人来讲,能否怀孕却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许多患者或其家属的提问:"患有糖尿病的人还能怀孕吗?"

由于妊娠可以加重糖尿病,使代谢紊乱更加恶化,而糖尿病又可增加孕妇及胎儿、新生儿的并发症,尤其孕妇及围产儿死亡率远远大于非糖尿病患者。因此,想怀孕的糖尿病患者应了解以下有关几个问题。

糖尿病对孕妇、胎儿、新生儿的影响

①糖尿病女不孕症约2%,流产率可达15%~30%;②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非糖尿病孕妇高数倍,约13%~30%,同时有糖尿病血管病变时则更易发生,可达68%;③羊水过多的发生率为非糖尿病孕妇的20~30,而羊水骤增可致孕妇心肺功能不全;④手术产的机会显著增加;⑤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也较非糖尿病产妇高;⑥继发感染,糖尿病孕、产妇较非糖尿病者更易继发感染,而且产后感染常较严重;⑦糖尿病孕妇容易生产巨大儿,巨大儿可使分娩受阻,胎儿缺氧;⑧围产儿死亡率5%~10%,多发生在孕36~38周;⑨糖尿病孕妇的胎儿及新生儿畸形率,为非糖尿病孕妇的4~10倍。

医生的建议

如果患有糖尿病的育龄妇女决心要一个小孩,建议在怀孕前先使用避孕工具避孕3个月,严格控制代谢紊乱,使血糖保持正常或接近正常,然后再考虑妊娠,妊娠后2~10周尽可能控制血糖,有助于减少畸胎可能。但是如果是已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病变及糖尿病肾病、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或玻璃体出血时,奉劝患者应尽量避孕,怀孕者应终止妊娠,同时绝育。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注意

饮食控制:孕期总热量一般为1800~2000千卡/日,其中碳水化合物占50%,蛋白质20%,脂肪30%,I型糖尿病每日可进5~6餐,II型糖尿病则在睡前可加一餐,孕期体重增加不宜超过9公斤,每月不超过1.5公斤。

适当进行有规律的运动:每次不超过15分钟,运动幅度以轻至中等度为宜,妊娠后4个月,不做仰卧位运动,运动后适当增加饮食量或减少胰岛素用量,以往有高血压病、妊娠高血压、心脑血管并发症、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体位性低血压等则不能行运动治疗。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孕妇妊娠期只能用胰岛素治疗,原来用口服降糖药物者也应改用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或致畸、或死胎、或对孕妇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而被列为禁忌,胰岛素的量应根据每项个人血糖情况调整,并尽可能使整个妊娠期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而又不发生低血糖。妊娠期胰岛素的用量,在孕早期、中期、晚期、产后不同,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相应的调整。

 

糖尿病可以治好吗?

对于原发性糖尿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能够治好的是继发性糖尿病,在原发性疾病得到彻底治疗后糖尿病症状消失。现在只能采用手段控制血糖在允许的范围以减少并发症。千万别轻易相信。

这里我想告诫中华康网糖尿病病友几点:

1、糖尿病是终身病,必须坚持终身用药,控制血糖升高,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时间。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

2、就目前的医疗水平,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疑难病症,没有根治办法。所以凡是宣称能够治愈的都是骗人的谎言!试想:如果他能治愈,世界诺贝尔医学奖早拿到手了。

3、凡声称能够治愈糖尿病的大多是中医。中医只能对糖尿病起辅助治疗作用,有些中成药服用后确实把血糖降了下来,多是其中添加了西药成分,这些药如果乱用,反而起到不好的作用。

4、现在糖尿病病友中流行的“三句真言”、“五架马车”等等都是对糖尿病防治的科学总结和经验之谈,糖尿病人不妨体验体验。

5、尽早使用胰岛素。现在治疗糖尿病的新理念是胰岛素用的越早越好。不要相信用胰岛素可以上瘾之类的鬼话!早期糖尿病用上一段胰岛素后还可能不再用药,只通过控制饮食和运动就能控制血糖。

 

为什么说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患?

由于原发性糖尿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故至今糖尿病尚无根治措施。采用饮食治疗、运动疗法、口服药、胰岛素及传统医药治疗,只能有效的控制病情,但目前还不能根治糖尿病。因此那些所谓能够根治糖尿病的灵丹妙药是不可信的。即使有的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临床症状消失,血糖、尿糖恢复正常,与正常人一样参加工作及劳动,若做葡萄糖耐量试验,也仍不正常,呈糖尿病曲线。如果此时不注意调养,饮食不控制或不按医生的要求治疗,还会出现高血糖及尿糖。因此可以说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需长期坚持治疗,即使病情理想控制,但也要坚持饮食治疗,并定期到医院复查。

糖尿病患者也不要因为目前糖尿病还不能根治而忧心忡忡,悲观失望。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正确认识糖尿病,因为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也不是不治之症。可怕的是威胁生命的慢性并发症。因此只要糖尿病患者坚持长期治疗,与医生密切配合,长期稳定的控制糖尿病,就可防止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从而达到长寿与健康的目标。

 

怎样判断糖尿病的病情轻重

(1)轻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功能没有完全丧失,有一定量的内生胰岛素,即胰腺分泌胰岛素相对不足。多数患者只需用饮食疗法,有的需用口服降血糖药物,少数人需用胰岛素治疗。这类患者在感染及创伤等应激情况下,为了预防酮症酸中毒,可选用胰岛素治疗,但停药后,一般不会出现酮症酸中毒及昏迷等。轻型糖尿病多见于2型糖尿病。

(2)重型糖尿病:胰岛功能趋于衰竭,胰腺分泌绝对不足,必须用胰岛素替代治疗。这类患者对胰岛素敏感,停药后病情会迅速恶化,在24—48小时内即发生酮症酸中毒。重型糖尿病多见于

1型糖尿病。

(3)病情不稳定的糖尿病:血糖波动大,低血糖现象频繁发生,对胰岛素及影响病情的各种因素十分敏感,常在严重低血糖后出现高血糖,即苏木杰氏反应,并且极易出现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与胰岛素有关吗?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或者胰岛素在靶细胞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而引起的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病症。糖尿病的基本特征是长期的高血糖。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体内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的紊乱可导致眼、肾、神经、血管及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若得不到及时的、恰当的治疗,则会发生双目失明、下肢坏疽、尿毒症、脑血管病变或心脏病变,以致危及生命。糖尿病是一个常见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全世缫延?亿多糖尿病病人,我国糖尿病人总数至少有1000万,约占总人口1%

 

糖尿病是什么样的疾病

糖尿病是人体内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种慢性病,是内分泌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之一,其特征是血液中含糖量过高及尿中有糖。血糖过高时有三多一少的症状,即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减轻,且有疲乏,无力及精神不振。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酸中毒昏迷,且可伴有各种感染。病程长者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神经,肾及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

 

糖尿病病变及其危害性

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发生紊乱为主的综合性慢性疾病。当某些原因导致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时,就会发生糖、脂肪、蛋白质及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进而导致血糖升高,出现“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症状,并对全身各脏器和神经系统造成损伤。这种以高血糖为特征,多种并发症并存的终身需要治疗的疾病称为糖尿病。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不可能完全治愈,因此一旦控制不好会给人体各个脏器带来病变,严重者可发生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而威胁生命。慢性并发症以大、微血管的并发症最为严重,大血管的并发症表现为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病、脑中风等,微血管的并发症临床主要表现为眼底血管病变及白内障等导致患者失明,有的还会带来肾功能衰竭的后果。此外,还包括神经血管病变、合并肝脏病变及合并免疫系统病变等,可见它对人的危害是比较大的。

 

高血糖对机体的危害性

高血糖对机体危害较大,主要表现为:

(一)引起血管、神经并发症。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使血管、神经并发症发生和发展使病情加重。

(二)β细胞功能衰竭。长期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不断刺激,使其功能衰竭,胰岛素分泌更少。

(三)电解质紊乱。高血糖时大量排尿,从尿带走电解质,使电解质紊乱。

(四)严重失水。高血糖引起渗透性利尿,尿量增加,机体失水。

(五)渗透压增高。高血糖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流动,导致细胞内失水。当脑细胞失水时,可引起脑功能紊乱,临床上称高渗性昏迷。

(六)全身乏力。血糖过高,葡萄糖不能很好地被机体吸收利用而从尿中排出。

(七)视力减退。血糖升高时,眼睛视力往往减退。

 

哪些人易患糖尿病危害

问:提起DM的危害,人们不禁“谈病色变,为什么?

答:原因主要有三:(1)一旦患病,终生所有。(2)因需终生治疗,导致经济负担重。据最近《健康报》报道,仅全国城市治疗2型DM及并发症的医疗总成本就达208.60亿人民币,人均年医疗费用约2000余元。(3)并发症多,严重威胁着“健康”和“长寿”的人生两大目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继心脑血管病、肿瘤、艾滋病之后的全球第四大疾病,所以有人说:“DM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各种并发症。”

问:那么DM并发症主要有哪些呢?其发病情况又如何呢?

答:概括地说,DM并发症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大类:

急性并发症主要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M性非酮症高渗性综合症

DM性乳酸性酸中毒

低血糖及低血糖昏迷

这四种并发症发病急,病情凶险,一旦发生,必须采取紧急措施,争分夺秒,迅速救治,以防意外。

慢性并发症主要有:

DM眼病如白内障,糖网(DR)等,DR是四大致肓原因之一,比非DM高25倍。

冠心病、脑血管病是非DM的2~4倍。

DM下肢动脉病变为非DM的15倍,约占住院病人的3%。

糖尿病肾病(DNP)

约40%DM发为DNP,肾衰发生率比普通肾病高17倍,在美国的换肾冶疗中DM占33%。

糖尿病神经病变(DN)

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本、疼病等,国外发病率为36~66%,国内发病率为90%。

DM合并阳萎者占13~23%,比同龄非DM高2~5倍。

此外,DM还常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皮肤病变,结石等。

以上各种急慢性并发病给病人及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但如能正确就医,规范治疗,把血糖、血脂、体重、糖化血红蛋白、各种症状等指标控制好,这些慢性并发症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问:哪些人易患DM呢?

答:容易得糖尿病的群体,也叫糖尿病高危人群,他们目前虽然还不是糖尿病患者,但他们比其他人更有患病的危险性。

⑴与糖尿病患者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

⑵女性有分娩巨大胎儿史者或曾有妊娠期糖尿病者。

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者;

⑷40岁后,体力活动减少,营养状况好,尤其是肥胖者;

对上述四种情况,要定期进行血糖检测。不仅要查空腹血糖,而且,更要重视检查餐后2小时血糖。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知道糖尿病的易患群体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对这个群体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使他们不发展为糖尿病,或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糖尿病会不会传染?

至今,我们仍然不知道糖尿病的确实病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糖尿病不是传染病,它不是从别的糖尿病病友那里传染来的,也不会传染给别人。

 

患了糖尿病,怎么办

糖尿病是一种病情比较复杂的慢性终身性疾病,且影响病情波动的因素很多,病情变化较大,故需要患者的主动配合治疗。因此,糖尿病患者对待疾病的态度正确与否,对于疾病的治疗及恢复有着很大影响。既要克服满不在乎的思想,又要避免急躁、恐惧情绪,要“既来之、则安之”,与医生密切合作,听从医务人员的指导,树立信心,有长期、持久地与疾病作斗争的思想准备,保持高度乐观主义精神,坚持服药与控制饮食,力求减轻减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把疾病对人体的损害控制在最低限度,从而达到延长生命、保证正常生活及工作的治疗目的。

 

为什么现在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

糖尿病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我国亦不例外。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1980年的糖尿病患者约为700多万人,到现在已有2000多万。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多、运动少:糖尿病是一种“富贵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摄人的糖、脂肪、蛋白质越来越多,而同时由于运动量少,缺乏体育锻炼,消耗减少,从而导致肥胖,而肥胖为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摄人多、消耗少,进而发展为糖尿病。

2.环境因素:由于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环境刺激诱发幼年型糖尿病的病例日益增多,导致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

3.社会趋于老龄化:大于40岁后,糖尿病随年龄上升而急剧上升。

4.对糖尿病警惕性及检测手段提高,发现率上升。

 

返回专栏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