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专栏病症乙肝化验单
 
专栏



乙肝化验单

目录
乙肝五项的常见组合?
肝功能包括哪些?
如何看待HBV-DNA的检测结果
如何看化验单
乙肝前S1抗原的检测及意义
“乙肝两对半”解析

 

乙肝五项的常见组合?

1、3、5阳性,俗称大三阳,提示感染乙肝病毒,有传染性;

1、4、5阳性,俗称小三阳,提示感染乙肝病毒,传染性小或无;

2阳性,多是注射疫苗的结果;或感染后痊愈;

2、5阳性,提示感染后痊愈(2、4阳性;2、4、5阳性意义相同)

 

肝功能包括哪些?

肝功能检查是判断病情的重要指标,常规项目有:

丙氨酸转氨酶(ALT)或称谷-丙转氨酶(GPT);

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或称谷-草转氨酶(GOT);

碱性磷酸酶(ALP);

γ-谷氨酰转肽酶(GGT);

总胆汁酸;

白蛋白/球蛋白(A/G);

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

(1)、ALT与AST

ALT与AST主要分布在肝脏的肝细胞内。肝细胞坏死时ALT和AST就会升高。其升高的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相一致,因此是目前最常用的肝功能指标。这两种酶在肝细胞内的分布是不同的。AL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AS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和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因此,不同类型的肝炎患者的ALT和AST升高的程度及其AST/ALT的比值是不一样的。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和轻型,虽有肝细胞的损伤,肝细胞的线粒体仍保持完整,故释放入血的只有存在于肝细胞浆内的ALT,所以,肝功能主要表现为ALT的升高,则AST/ALT的比值<1。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的中型和重型,肝细胞的线粒体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AST从线粒体和胞浆内释出,因而表现出AST/ALT≥1。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细胞的破坏程度更加严重,线粒体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AST升高明显, AST/ALT>1,甚至>2。酒精性肝病的患者,AST的活性也常常大于ALT。

(2)、ALP和GGT

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或γ-GT)是诊断胆道系统疾病时常用的指标。

碱性磷酸酶几乎存在于机体的各个组织,但以骨骼、牙齿、肝脏、肾脏含量较多。正常人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于骨骼,由成骨细胞产生,经血液到肝脏,从胆道系统排泄。因此,淤胆型肝炎和肝外梗阻时此酶明显升高。

γ-谷氨酰转肽酶在体内分布很广,如肾、肝、胰等脏器均有此酶。但血清中的γ-谷氨酰转肽酶主要来自肝脏,因此具有较强的特异性。肝胆系统疾病时,此酶升高。当肝炎恢复期时,ALT和AST已经恢复正常后,γ-谷氨酰转肽酶仍未降到正常。因此,目前常以此酶作为患者是否可恢复正常工作的标志。酒精性肝炎和阻塞性黄疸的患者GGT明显升高。

(3)、白蛋白/球蛋白(A/G)

白蛋白在肝脏内制造, 肝功能受损严重时白蛋白减少, 降低程度与肝炎的严重程度相平行。慢性和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白蛋白有营养细胞和维持血管内渗透压的作用。白蛋白减少时,血管内渗透压降低,患者可出现腹水。球蛋白是机体免疫器官制造的, 当体内存在病毒等抗原(敌人)时, 机体的免疫器官就要增兵,来消灭敌人。因此,球蛋白产生增加。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白蛋白产生减少,而同时球蛋白产生增加,造成A/G比值倒置。血清白蛋白的正常值为35-50g/L,球蛋白为20-30 g/L,A/G比值为1.3-2.5。

(4)、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

人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红细胞死亡后变成间接胆红素(I-Bil),经肝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D-Bil),组成胆汁,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和就是总胆红素(T-Bil)。上述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使人发生黄疸。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肝脏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可以发生溶血性黄疸;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或者因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胆汁,或者因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这时就发生了肝细胞性黄疸;一旦肝外的胆道系统发生肿瘤或出现结石,将胆道阻塞,胆汁不能顺利排泄,而发生阻塞性黄疸。肝炎患者的黄疸一般为肝细胞性黄疸,也就是说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而淤胆型肝炎的患者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总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17.1μmol/L(1-10mg/L),直接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7μmol/L(1-4mg/L)。

 

如何看待HBV-DNA的检测结果

PCR全称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是体外核酸扩增技术,可以将目的基因或某一DNA片段在短时间内倍增至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倍,扩增出足量的DNA供分析研究和检测鉴定。

PCR检测将DNA倍增百万倍左右,故结果也会扩大很多。临床上将两次结果对照,变化在100倍以上才认为有意义。例如:1*107,增高为1*109或降低为1*105才有意义。

很多医生以数值的低幅变化来说明其疗效,是没有依据的。更有甚者,将化验单作假,患者服药时每次逐渐调低该数值,给患者以虚假的希望,长期服用药物,反而耽误了疾病的治疗。

很多患者把这个数值看得很重,其实是一个误区,更有很多医生也以此吓唬患者,借机推销药品,应该特别注意。

从乙肝发病原理上可以看出,只有病毒复制没有免疫应答,不会引起肝脏炎症,也就不存在肝炎。所以当肝功能等指标长期正常时,多提示病情稳定。

 

如何看化验单

慢性乙肝病程往往较长,除按时、合理用药外,患者还应注意定期复查。因为复查是为了解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的必要程序,故不可忽视。复查的项目要全面,结果力求准确无误,所以患者复查时,最好在专家的指导下,前往有条件的正规医院。

复查项目主要包括:肝功能系列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球蛋白(GLO)、白球蛋白比(A/G)、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KP)等。根据以上指标,可以综合判断病情处于什么阶段是轻度,还是重度。

血常规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色素、血小板等。病情一旦进入肝硬化阶段,血象的改变往往可以提示病情的严重程度。如早期肝硬化阶段,血小板轻度降低;中晚期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全血均下降;如果单纯血色素降低,要注意有无消化道出血现象。

甲胎蛋白(AFP):一般肝炎甲胎蛋白很少升高(正常值:<8.6μg),即便升高很少超过200纳克,但是肝癌时甲胎蛋白往往大于400纳克。如果甲胎蛋白持续不降,维持在400纳克以上,要注意肝癌的可能。

B超:通过定期检查B超可了解肝脏大小形态、回声情况、门脉内径、脾脏厚度和有无腹水,可以断定病情是否向肝硬化转变或有无占位病变发生。

乙肝五项指标(两对半),了解病毒复制及传染性大小,临床亦可用于验证疗效的指标之一。

以上介绍的检查方法,并非每个病人每次都要进行,一般来说,常规只进行肝功能系列检查及乙肝五项就可以了,只有怀疑是否有其他病变等严重情况时,才需要做更多的检查。

 

乙肝前S1抗原的检测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HBV)外膜蛋白包括S、前S2和前S1三种成分。前S1蛋白在病毒侵入肝细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含有前S1的蛋白主要存在于Dane颗粒和管型颗料上。前S1蛋白在病毒感染、装配、复制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等方面起有十分重要作用。

乙肝病毒前S1抗原酶免测定试剂盒的正式推向临床以及近两年在北京、四川、浙江、河南、深圳、海南等近百家医院与乙肝“两对半”检测的联合应用,充分显示了该试剂在病毒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指导治疗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前S1抗原(Pre-S1Ag)检测是对乙肝“两对半”尤其是e抗原和HBV-DNA测定的重要补充和加强。

前S1抗原与HBV-DNA检出率两者符合,前S1抗原仅在HBV-DNA阳性血清中检出。前S1蛋白随HBeAg消失而消失,且与阴转时间呈正相关,这样,前S1抗原可作为病毒清除与病毒转阴的指标。前S1抗原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传播乙型肝炎病毒比前S1抗原阴性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危险性更大,因而说明前S1抗原可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指标。如果前S1抗原持续阳性,指示AHB向慢性转变。比较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HBsAg阳性的患者血清中前S1蛋白,前S1抗原阴转愈早,AHB患者的疗程愈短,预后也愈好。说明前S1抗原及其抗体的检测是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和判数据预后的良好指标。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是由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完成的科研成果,是国家863科研项目,2000年通过了国家认证,同年12月经国家药监局批准投入临床使用。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三级医院都已开展了S1抗原检测。

前S1抗原(Pre-S1Ag)的临床意义和用途:

1.反映HBV的感染与复制状况的指标

前S1抗原主要存在于血清中HBV表面。提示机体内含有HBV就有前S1抗原。

前S1抗原与HBV-DNA,HBeAg检测率高度符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病毒复制指标。提示前S1抗原可作为HbeAg和HBV-DNA检测的补充和对照。

抗HBeAb(+)慢性乙型肝炎(约占患者的30%左右)和HBV慢性无症状携带者中,前S1抗原(+)可表示病毒的复制,提示临床上只检测“乙肝五项”是不够的,补充前S1抗原的测定是十分重要的,可弥补因病毒变异和其它原因造成的HBeAg(-)的“误寻”。

病毒附着于肝细胞上,最重要的介导部位是前S1蛋白的氨基酸(AA)21-47片段,变异的病毒只要这一区段完好就有传染性。

2.预后及药物疗效的判断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前S1抗原阴转越早,预后越好,是病毒清除的最早迹象,反之,前S1抗原持续阳性,将发展至慢性肝炎。

因病毒基因变异的HBeAb(+)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较易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加强检测前S1抗原,是一种检测疾病预后的良好手段。

前S1抗原可作为药物抗病毒疗效的指标,是对HBV-DNA和HBeAg指标的补充和加强。

3.早期诊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

前S1抗原出现在急性乙型肝炎感染的最早期,在转氨酶升高前即可查出,提示可作为早期诊断乙肝病毒感染。

在体检和献血员中加查前S1抗原,可起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尽早切断传染原的重要作用。

 

“乙肝两对半”解析

乙肝“两对半”是目前国内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包括五项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等。

1.HBsAg

HBsAg又称为肝炎相关抗原(HAA),出现于患者血清ALT升高前2~8周,至恢复期HBsAg滴度逐步降低乃至消失,抗HBs出现,但有部分患者HBsAg可持续存在,此时即使HBV已从人体内消除,肝细胞仍能不断复制HBsAg。HBV感染后,大部分人没有临床表现,称为HBsAg携带者,小部分人可发展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

绝大多数HBV感染者外周血中可出现HBsAg,含量在5ng~600μg/ml之间,高者可达2000μg/ml以上。但有少部分HBV感染者血清HBsAg测定为阴性,如暴发性乙型肝炎、HBV的S基因发生变异等。急性重症肝炎很少或不合成HB-sAg,从而使外周血中无HBsAg。HBV的自然感染或注射HBsAg疫苗产生的抗体对变异株无作用,且可引起患者血清中同时出现HBsAg和抗HBs,同时乙肝疫苗接种也不能预防此类变异病毒的感染。

血清HBsAg仅为HBV感染的标志,并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及预后。

2.抗HBs

急性乙肝病人恢复期后,随着HBsAg的逐步消失,血清中出现抗HBs,对HBV的感染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10mlu/m1抗HBs为具有免疫力的临界水平.低于此值,说明免疫失败。接受乙肝疫苗接种者,血中一旦出现除抗HBs以外的标志物,则应视为既往HBV感染。

一般情况下,血清中抗HBs和HBsAg不同时存在,若同时检出,可能为抗HBs产生的早期,或属于不同亚型的HBV感染,或由HBV的S基因变异所致。

3.HBeAg

HBeAg为HBcAg的可溶性成份,两者约有75%共同的氨基酸序列,在血清中的出现时间稍后于HBsAg,一般HBeAg阳性者,HBsAg亦为阳性。HBeAg阳性说明传染性强,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有时临床实验室可见到HBsAg(-)、抗HBs(+)、HBeAg(+)的模式,则很有可能在病毒编码HBsAg的基因区发生了突变。

4.抗HBe

当血清HBeAg转阴后,可出现抗HBe,两者同时阳性较少见。抗HBe阳性说明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弱,但并非没有传染性。抗HBe不是保护性抗体,这一点与抗HBs不同。

5.总抗HBc和抗HBcIgM

HBcAg的免疫原性最强,随后才发生抗HBc,总抗HBc包括抗HBcIgM、IgA、IgG和IgE等。抗HBcIgM在肝炎急性期呈高滴度,是判断急性乙肝的重要指标,随着急性乙肝的恢复,抗HBcIgM滴度(以及抗HBcIgA)降低乃至消失,如持续高滴度,常表明有慢性化倾向。在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中,抗HBcIgM检出率及滴度亦较高,说明HBV复制活跃,是传染性强的指标之一。

抗HBc不是保护性抗体。抗HBc在血中呈低滴度且与抗HBs同时存在,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6.乙肝“两对半”应用检测的误区

因为绝大部分HBV感染者只是携带者,但其同样会有免疫应答的产生,而得到不同的“两对半”结果模式。因此,从根本上讲,“两对半”结果的阳性,反映的只是感染了HBV,与临床病情较重之间可以说毫无因果关系。

 

返回专栏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