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专栏病症乙肝常见病情分析
 
专栏



乙肝常见病情分析

目录
什么是“大三阳”?
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
急性乙肝的疾病进展如何?
青年女性乙肝患者能否怀孕?能否哺乳?
乙肝的临床分型
血清转氨酶活性与病毒量相关
乙肝大三阳转变为小三阳的意义

 

什么是“大三阳”?

乙肝的检测指标“两对半”,其检测方法技术成熟,简便易行,价格低廉,又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能说明很多临床问题,因此在各级医院都广泛开展了“两对半”的化验。人们约定俗成地给这“两对半”5项指标排了个队,依次为HBsAg(乙肝表面抗原)、抗-HBs(乙肝表面抗体)、HBeAg(乙肝e抗原)、抗—HBe(乙肝e抗体)、抗—HBc(乙肝核心抗体),然后老百姓又将第一、三、五项阳性(即HBsAg、HBeAg和抗-HBc)称为大三阳,将第一、四、五项阳性(HBsAg、抗-HBe、抗—HBc)称为小三阳。

  “大三阳”的意义如何呢?我们就从这三项阳性指标来进行分析。首先是HBsAg阳性。一般提示体内有乙肝病毒存在,现在正被感染;HBeAg阳性是乙肝病毒的复制指标,提示乙肝病毒正在体内活跃复制,病毒含量较多,传染性相对较强。抗抗—HBc的阳性意义不大,只提示曾被乙肝病毒感染过,现在体内也许有病毒,也许没有。所以综合起来讲,“大三阳”的含意是有肯定的乙肝病毒现症感染,病毒正在活跃复制,病毒数量较多,传染性相对较强。

  应当指出的是, “大三阳”只能说明体内病毒的情况,而不能说明肝功能的情况,不能说明肝损害的严重程度。有人误以为“大三阳”就是肝损害很重的意思,这是错误的。肝损害的严重程度只能通过化验肝功能,作B超等检查来确定,而与病毒指标的某一项或几项阳性没有必然的联系。

 

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

全世界有将近3亿的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主要分布在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HBV携带者约为10%。

 

人们感染乙肝病毒后,通常表现为四种临床类型(图3),慢性肝病和慢性无症状HBV感染可以互相转化。

急性乙型肝炎急性亚临床感染

(0.1%-1%) (30%-75%)

↑ ↑

HBV 感 染

↓ ↓

慢性肝病←→慢性无症状HBV感染

(1%-5%) (7%-20%)

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是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持续存在6个月以上、无肝病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血清转氨酶基本正常的乙肝病毒感染者。HBsAg健康携带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澳抗阳性),系指HBsAg阳性,无症状、无病变者,但是由于乙肝感染者大多数有病变存在,故这一名词现在已不大采用。

一、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的来源

(一)母婴垂直传播

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双阳性的母亲的新生儿(如不注射乙肝疫苗)约有85%成为乙肝病毒的携带者。垂直传播包括所有围产的传播:①经胎盘途径进行的宫内传播。②分娩时由产道污染而传播。③哺乳期的传播。

(二)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HBV可存在于乙型肝炎病人和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的血液、唾液、尿液、乳汁、羊水和阴道分泌物中,除通过围产期传播外,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如母亲-儿童、父亲-儿童、儿童-儿童以及配偶间的密切接触传播。其他如修面、修脚、洗漱用具等也可以引起传播。

(三)微量血注射传播

在推行各种预防接种时,或在临床做末梢血化验时,或在施行针刺疗法时,没有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及医疗用品严格消毒,造成医院性水平传播也屡见不鲜。

(四)机体免疫能力低下

在某些人群,如营养不良者、因某种慢性疾病需要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艾滋病病人,感染HBV后,虽未发生乙肝的临床症状,但也不能有效地消除病毒,造成HBV长期携带。

二、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应具备的条件

1.无乙型肝炎病史,且无临床症状和体验。

2.血清中HBsAg持续阳性半年以上,但肝功能正常。

3.如果做肝活组织检查,组织学正常或大致正常。

(二)在诊断HBsAg阳性时,应注意与以下情况相鉴别

1.亚临床乙型肝炎。感染HBV后可能呈一过性亚临床型过程,无症状及体征,HBsAg呈短暂阳性后即阴转,一般在6个月内可检测到抗-HBs。

2.乙型肝炎潜伏期。感染HBV后,当血清丙氨酶转氨酶(ALT)升高前10-60天和临床症状出现前HBsAg即呈阳性。由于乙型肝炎的潜伏期一般不超过6个月,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对感染者进行严密随访,可发现ALT升高及其他肝炎表现而确诊为急性乙型肝炎。

3.乙型肝炎后的HBsAg持续阳性状态。80%感染HBV的病人,其HBsAg在4-12周内自血中消失,但约20%的病人在此期内HBsAg不消失。这类情况可见于亚临床乙型肝炎病人,也可见于乙型肝炎病人的恢复期。一般认为,感染HBV后HBsAg持续阳性超过12周即易转为慢性携带。

4.注意与假阳性病人鉴别。诊断时要注意HBsAg可能出现假阳性。原因是检验误差和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出现HBsAg假阳性反应,这些疾病有非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脉管炎及过敏性紫癜等。因此,对疑似病例应多次复查。

三、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的保健

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原则是在避免饮酒和过度疲劳的前提下,定期随访观察,3-6个月检查一次肝功能,一旦有ALT异常,应早期抗病毒治疗。根据肝炎防治方案中规定,不应限制这些人的工作、学习和正常的社交活动。但要加强宣传,提倡分用餐具、剃须刀和牙刷等卫生预防措施。妇女应注意经期卫生。在进行性生活时,提倡男性使用避孕套。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不可承担献血义务,因病治疗时需向医务人员说明,以便于消毒和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减少传播。

 

急性乙肝的疾病进展如何?

由于个体对病毒感染—免疫状态的差异,急性HBV感染的疾病进展,可从很容易被疏忽的轻微病症,到致死性的的暴发性肝炎等多种表现。

1、无黄疸型乙型肝炎

无黄疸型乙型肝炎一般病情较轻。最轻的肝炎只有标志肝病的生化异常,却不一定有特异的肝病症状;有症状的多以“感冒”或“肠胃不和”开始,这类病人常被漏诊。而后症状可能发展。病人常感觉无原因的疲乏;食欲多正常,但对食物不如正常时有吸引力;可有低热、不适、肌肉关节酸痛,似为“感冒”却不是呼吸道病毒所引起。大多隐袭起病,诊断时已难回忆确切的发病日期。肝脾轻微肿大,ALT升高幅度不大。相当数量的无黄疸病例病情迁延。有的病人一时不易确定其为急性或慢性。其实多数临床诊断的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可能仅此凭过去未被诊断的AsC的一次轻微活动。

我国在60年代较广泛开展过人群ALT普查,无症状的血清ALT升高约占人群的5%—10%。在HBsAg检测发展以后,发现HBsAg检出率在ALT异常者中为正常者的3倍,近半数ALT升高者为无黄疸的乙型肝炎。

2、黄疸型乙型肝炎

黄疽型乙型肝炎典型,却远不如无症状HBV感染和无黄疸乙型肝炎常见。 急性起病,发病时间较易确定。有较明显的前驱症状,HBsAg阳转、ALT升高,随之出现黄疸。明显的厌食、恶心、呕吐,黄疽停止发展的同时,症状明显好转。随后生化改变逐渐正常,病毒抗原血清转换。黄疸型肝炎较易恢复。

一般而言,黄疸不及甲型肝炎明显,胆红素早于ALT复常。

3、暴发性乙型肝炎

暴发性乙型肝炎不足急性乙型肝炎的1%。病情可迅猛发展,在10日内出现肝性脑病而黄疸尚不明显,或在典型的急性发病后,黄疸迅速加深,反复呕吐,逐渐出现其它肝衰竭症状。

4、淤胆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可发生于任何一种病毒性肝炎的急性期或慢性期。急性乙型肝炎中的发生率约2%-3%,老年肝炎可达10%以上。

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但只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合理用药,还是可以治愈的。由乙肝病毒感染的窗口期最长是6个月,所以必须及时在有限的时间内控制病情,抑制炎症反应,防止发展成慢性肝炎。

 

青年女性乙肝患者能否怀孕?能否哺乳?

妊娠可以加重肝脏负担,乙肝患者在炎症活动期,肝功不正常时最好不怀孕,应注意避孕。曾患乙肝者经休息治疗后症状消失,肝功恢复正常且保持稳定一定时间(至少半年),在母亲身心良好的情况下怀孕是可以生一个健康宝宝的。

至于生后能否哺乳,需视母亲血清乙肝病毒标志检查结果而定。⑴ 母亲单项HBsAg阳性,HBeAg及HBVDNA均阴性者,可以哺乳。新生儿按0-1-6计划接种乙肝疫苗。⑵ 母亲不仅HBsAg阳性,同时伴有HBeAg和/或HBVDNA阳性者,如果要亲自喂奶,在婴儿出生后除按计划接种乙肝疫苗外,应于出生后24小时内加种高效价免疫球蛋白200单位,可以有效预防母婴传播。

 

乙肝的临床分型

乙肝在临床上还分为许多类型。如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 慢性肝炎分为轻、中、重三型。另外还有急性重型和亚急性重型肝炎。在肝炎的后期还可发展为肝硬化。这些类型的诊断是根据肝炎的病程、肝细胞坏死和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及肝纤维化的程度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而做出诊断的。

 

血清转氨酶活性与病毒量相关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血清转氨酶活性与病毒量相关。

研究人员评估了两种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测定的新方法:转录介导的放大与杂交保护测定法(TMA-HPA)和分支DNA测定法。评估在160名慢性HBV携带者中进行的,其中48名为乙肝核心抗体(HBeAg)阳性患者,109名为抗HBe阳性患者,其余3名患者上述两项指标均为阴性。

HBeAg阳性患者中除一人外,体内HBV-DNA的复制水平均较高(≥10的5.8次方拷贝/毫升)。在HbeAg阴性患者中,血清HBV-DNA水平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在HBV-DNA水平低于10的5次方拷贝/毫升的患者中,ALT的水平通常是正常的;而在大多数HBV-DNA水平高于10的7次方拷贝/毫升的患者体内,血清ALT的水平通常高于正常;当HBV-DNA水平介于这两个数值之间时,血清ALT水平则不定。

总之,与ALT水平升高相关的血清HBV-DNA水平在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中低于阳性患者。当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低于10的5次方拷贝/毫升时,慢性乙肝患者通常不会出现或仅出现轻度活动性肝脏疾病表现。

 

乙肝大三阳转变为小三阳的意义

幼儿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在肝细胞中复制繁殖,血清中则可检出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的各种抗原抗体,常规可检出的为:1、表面抗原(HBsAg)、2、表面抗体(HBsAb)、3、E抗原(HBeAg)、4、E抗体(HBeAb)、5、抗核抗体(HBeAb)。以上抗原抗体的检测医学上称为HBV-M检查(俗称两对半检查),是检查有无乙肝病毒感染的最主要指标。其中1、3、5项阳性,俗称大三阳;1、4、5项阳性,俗称小三阳。

幼儿感染乙肝病毒的前数年至十余年间,病毒和机体“和平共处”,血清中表现为大三阳,因此大三阳也反映了机体中病毒在不断复制繁殖,而届时肝脏的损害通常较轻,有相当一部分被感染者,尤其是女性被感染者,病毒可长期或终身和机体“和平共处”,如此我们称为“病毒携带者”,即机体长期携带了乙肝病毒,而肝脏损害较轻,可以生活到50-70岁以上,没有明显症状,并不一定因肝脏疾病病故,他们主要起着传染源的作用。而更多的被感染者在13-23岁,由于机体免疫系统的成熟,能识别受感染的肝细胞而出现清除这些受感染肝细胞的反应,自然这是机体自身的一种保护反应,其结果是大量病毒被清除,而同时被感染的肝细胞也遭到破坏,此反复的清除、破坏过程,也就是机体自身的自限性愈复(自愈)过程。若干年后病毒基本清除,血清中的E抗体出现,E抗原相继消失,也就是从大三阳转成了小三阳。由此可见,从大三阳转成小三阳的过程,对大部分的乙型肝炎病人(变异株感染除外)来说象征着病毒被基本清除,或者说基本自愈,将来不会再有肝炎活动,若被感染者在25-30岁前完成了此过程,则将来基本不会发生肝硬化、肝癌了。

遗憾的是,仍有相当比例(约2/3)的被感染者,其自身的清除反应,不能完全清除肝内潜伏的病毒,在若干周、月、年,病毒的复制、清除、肝脏的修复周而复始地进行,因此小三'叉转为大三阳,大三阳又转为小三阳,甚至始终是强强、弱.的大三阳而病毒未得清除,这部分被感染者的未来,则是肝脏不同程度的纤维化,部分病人40岁左右已发展为肝硬化,豁至出现了腹水或癌变,此时尽管转成了小三阳,也仅仅表示病毒被大多清除但肝脏损害已相当严重了。部分病人肝硬化后肝炎还在活动,说明清除反应仍在进行,肝脏的损害还在发展,机体自身清除病毒的保护反应,给自身肝脏组织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不可逆的损害,最终可使人生终于肝脏的病损,真是不可思议而伤心的结果。由此可见,大三阳转为小三阳若在25、30岁以前完成,对机体来说是完成了清除病毒的过程,干脏的损害也较轻;如果大三阳转来转去,或持续大三阳,而清除反应(肝炎持续活动,转氨酶反复升高)持续进行,则40岁前后,对大多数慢性乙肝病人来说,即使转成了小三阳,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肝纤.化或肝硬化。如果终身持续为大三阳,没有明显的肝炎活动(肝功能始终正常),也许还能生活到60-70岁呢,可见大三阳不一定都要转为小三阳。大三阳转为小三阳是机体清除病毒的表现,但带来的肝脏损害不可轻视。因此,是转为佳还是不转为佳,该转不该转以上的道理就明白了。我们多年的经验是,只要肝功能正常,就不必启用干扰素,更不必去选择那些不成熟的、无科学依据的转阴治疗。

 

返回专栏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