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防治
- 目录
- 哪些人容易感染乙肝病?
-
- 什么措施能预防母婴间乙肝病毒的传播?
-
- 乙肝如何预防?
-
- 乙肝疫苗的注射与预防
-
- 怎样能早期发现肝炎?
-
- 共餐也可能传染乙肝吗?
-
- 乙肝疫苗相关问题集锦
-
哪些人容易感染乙肝病?
接触血液和血制品人员 业已证明他们在感染了极其微量的患者血液(0.0001ML)后,即可引起急性肝炎。
性接触传播 近年来国内外均有报道:性接触传播是乙肝传播的重要途径。
商业人员 由于他们经常出差,无规律的饮食,不洁的食物,不卫生的餐具,过度的疲劳、焦虑等等,使他们容易感染乙肝病毒。
什么措施能预防母婴间乙肝病毒的传播?
由于幼婴的免疫功能尚未成熟,肝细胞的分化代谢处于幼稚阶段,一旦乙肝病毒人侵,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就能整合到肝细胞染色体基因中去。整合后的含病毒肝细胞,非但不受细胞和体液免疫的攻击,而且能继续增殖形成克隆,向肝癌方向分化。说明预防母婴间乙肝病毒的传播非常重要。经过多年的探索,当前国内外阻断母婴间乙肝病毒传播的最佳措施是:乙肝病毒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参与乙肝疫苗的结合使用。
(1)HBIG的被动免疫预防:乙肝表面抗体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保护性抗体。采用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人血液制备成乙肝免疫球蛋白,给新生儿或幼婴注射,可使机体迅速获得被动性保护免疫。乙肝免疫球蛋白中的乙肝表面抗体可中和人侵的病毒,清除病毒,使新生儿免受感染。每毫升含200单位以上者可称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但目前国内生产的乙肝病毒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每毫升内多数只含100单位;因此计算用量时应按每公斤体重注用0.075毫升~0.2毫升推算。
(2)乙肝疫苗的主动免疫预防:目前有血源性乙肝疫苗、乙肝多肽疫苗、基因工程重组乙肝疫苗等。1986年以来我国生产的血源性乙肝疫苗的效果与美、法、日制品比较,生物效价、安全性、阻断效果均相仿,而费用要比进口疫苗价廉得多。
目前国产的乙肝疫苗已实现了高免疫源性、高纯度、优质高产,质量已达国际水平。
研究发现,人体肝细胞用乙肝病毒感染后3日,就能在细胞核内检出乙肝核心抗原。而单剂量乙肝疫苗注射需4日后循环抗体才迅速生长。因此单用乙肝疫苗时,在人工自动免疫建立之前,如已经入侵的乙肝病毒就可能在肝细胞内建立了繁殖的基地。所以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同时乙肝e抗原阳性携带者母亲所生的子女在出生后应及时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在被动阻断的基础上同时注射乙肝疫苗,就可减少乙肝病毒提前“着陆”的可能性。
出生后48小时内注用HBIG,与乙肝疫苗0、1、6方案(出生时、生后1月、6月各注射l次)结合至少可使70%~90%的婴儿免受其母体乙肝病毒的侵害。
乙肝如何预防?
乙型肝炎主要由血及血制品、针刺等途径传播,乙型肝炎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也可引起传播,故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急性乙型肝炎病人须住院治疗。应与甲型肝炎、丙型肝炎或戊型肝炎分室住院,防止交叉感染。乙型肝炎无规定的隔离期,只要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尤其是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或HBV-DNA阳性者,要注意隔离。 对HBsAg阳性者须加强管理,绝对不能献血。防止唾液、血液及其他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所用茶杯、餐具、洗漱用具要与健康人分开。这类人不宜从事保育、托幼及饮食行业工作。 托幼机构,接触饮水、饮食及食品加工行业机构的工作人员每年应作健康检查,发现HBsAg阳性者立即调离工作。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工作人员均先检查,合格才能参加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宣教工作。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堂实行分食制。 防止医院内的感染,采用一次性注射器。手术器械、探针、口腔科及五官科器械和各种内窥镜应进行严格消毒。透析室应加强管理,注意消毒。加强输血及血液制品的管理。用更加敏感的方法严格筛选献血员。 加强母婴传番的阻断工作,产前检查应包括HBsAg、HBeAg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产妇设专床分娩,严格消毒器械。HBsAg阳性产妇所生婴儿,出生后用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方法加以保护。
(3)保护易感者
①被动免疫:70年代开始报道用乙型肝炎高效价免疫血清球蛋白(HBIG)预防乙型肝炎。以后在制备技术上不断改进,预防效果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由于不慎出现针刺事故或皮肤操作而接触到乙肝病毒(HBV)阳性血液应注射HBIG。输注了HBV阳性血液应注射HBIG以预防输血后的肝炎。HBIG对实验室和医院内偶然污染HBV阳性血的工作人员及透析室工作人员均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人乙型肝炎高效价免疫球蛋白的抗HBs滴度要求在1:10万以上(PHA法),注射HBIG的有效期为2-3年(上海市血液中心研制的HBIG的滴度 >200iu/ml)。 ②自动免疫:即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除能阻断HBV感染的孕妇引起的母婴传播外,对可能接触乙肝感染源的易感人群也能进行免疫保护。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产生抗-HBs的水平高,保护力强;有的不产生抗-HBs。因此在注射乙 肝疫苗第三剂后1-3个月测抗-HBs,如抗-HBs低于100iu/l,则间隔6个月后进行第四次接种。
乙肝疫苗的注射与预防
世界各地乙型肝炎发病率逐年增加,全球人口已有5%是HBV标志阳性的慢性携带者,要想控制这种疾病,就应该进行全球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
一般来说,凡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者都应该注射乙肝疫苗。重点应用人群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新生儿、学龄前儿童,尤其是母亲在妊娠期间为病毒携带者的新生儿;另一部分是危险人群,包括接触乙肝病人的医护人员,直接接触血液、分泌物的医护人员,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配偶,家庭成员或密切接触者。
接种了乙肝疫苗后,不一定都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和乙肝发病,只有注射疫苗后能产生足量抗体的人,才有预防作用,足量抗体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滴度要在 1:10以上。注射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不是永久性的,一般只能维持 3~ 5年,以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再加强注射。
注射乙肝疫苗后所产生的足量抗体只能预防乙肝、丁肝病毒感染和发病,对其它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没有预防作用。接种者还可能感染甲、丙、戊、庚肝等病毒。
注射乙肝疫苗前一定要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和核心抗体(抗- HBc),化验结果阴性者才可以注射,两岁以内的小儿如没有密切接触史,可以不用化验,直接注射乙肝疫苗。乙肝疫苗一般要注射 3次,时间分别是 0, 1, 6月共三次接种,即 0、 l、6月免疫程序接种剂量为5μg(基因工程疫苗)。
母亲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婴儿,注射剂量为5μg,在出生后注射;母亲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同时伴有乙肝病毒 e抗原阳性或乙肝病毒DNA阳性,分别在出生后 6小时及一个月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1支,并在出生后 2, 3, 6月各注射乙肝疫苗5μg;还有一种免疫程序,是将一般程序中的 6月改为 2月,在第 12月再加强一次。对于高危人群,在 0月及 1月 2月、 12月 4次接种,可确保尽早的血清阳转和持久的保护作用 。
近来,进一步研究了妇女婚前接种乙肝疫苗的办法,能更有效地阻断“母-婴”或“父-婴”传播途径。
注射疫苗后的未来的母亲可将通过接种所产生的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直接传递给胎儿,如果她们的丈夫感染了乙肝病毒,则通过接种在体内所产生的抗 -HBS可以抵抗丈夫精液中进入的乙肝病毒,保护卵细胞和受精卵不被感染。妇女婚前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防夫妻间的“水平传播”。
所以,有条件的妇女可以在婚前接种乙肝疫苗。婚前接种不影响新生儿出生后接受常规接种,两者结合更佳。
怎样能早期发现肝炎?
(1)近半个月至6个月内曾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吃过半生不熟的海产贝类食物,或输过血、注射过血浆、白蛋白、人血或胎盘球蛋白等;或有过不洁性接触;用过消毒不严格的注射器。
(2)近日全身疲乏无力,不想吃东西,恶心、呕吐、厌油腻、腹胀、肝区痛、大便不调,尿黄似浓茶等,以休息后上述症状仍持续不好转,而又找不到其它原因时,就应考虑到患肝炎的可能性。如能及时去医院检查,发现肝肿大,尤其是黄疸,就应当高度怀疑有患肝炎的可能。
(3)有第一项接触史和第二项自觉症状体征者应迅速做必要的化验检查。如已有巩膜、皮肤或粘膜黄疸,马上可作尿三胆检查。如发现尿中胆红素阳性(正常人尿胆红素阴性),同时检查出血清转氨酶升高时,则患肝炎的可能性更大对起病缓,症状轻微,怀疑为无黄疸型肝炎、隐性感染或亚临床肝炎者,应定期进行化验检查。
(4)进一步作肝炎病毒方面的抗原及抗体检查,以明确得的是哪一种肝炎。当甲肝抗体免疫球蛋白M阳性时即可考虑为甲型病毒性肝炎;高滴度的抗乙肝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阳性伴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时可考虑为乙型肝炎。同样采用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特异性的诊断试剂盒进行检测,均可分别协助肯定肝炎的病原。
共餐也可能传染乙肝吗?
一般来讲,乙肝主要是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三个途径传播,日常生活接触是不会传染的。许多人都认为乙肝病毒不经肠道传播,也就是说,与乙肝病人或病毒携带者共餐是不会传染的。
但是,在临床上发现,有一部分乙肝病人感染的原因确实与就餐有关。有的是与乙肝患者共餐后发生的,更多的是在不卫生的饭店或马路餐桌就餐后发生的。
研究表明,当就餐者中有乙肝病毒携带者时,采用传统就餐方式的乙肝感染率为42%,而分餐制的乙肝感染率为17%,这也说明了乙肝是可能从消化道传染的。
实际上,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是比较复杂的,乙肝病人或病毒携带者的各种体液均具有传染性,其传播方式是通过输血及血制品、药物注射和针刺等。如果医疗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在做胃、肠镜、拔牙、洁牙、介入治疗、手术和麻醉插管等均可引起乙肝病毒的传播。
乙肝病毒是如何经过消化道传播呢?
当和乙肝病人或病毒携带者一起共餐的时候,如果你的口腔被鱼刺刺伤、被牙齿咬破、肠道黏膜被粗糙的食物划伤,或患有口腔溃疡、牙龈出血、胃肠溃疡等疾病,就给了乙肝病毒可乘之机: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人体血液,而导致感染。其实,这也是血液传播的一种形式。
当与乙肝病人或携带者就餐时,如果你能够保证你的消化系统黏膜是完整的,没有破损,一般是不会感染乙肝的。
但是,消化道黏膜的损伤常常不容易被发现,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保证自己的消化道没有破损,因此通过共餐传染疾病的可能性还是很大。
社交是人们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完全为了预防乙肝而不与人共餐是不可能的。预防乙肝最好的方法是接种乙肝疫苗,一旦你产生了乙肝抗体,就可以把共餐感染病毒的机会尽量减少。
乙肝疫苗相关问题集锦
一、为何要注射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可以成功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
现有的肝硬化、肝癌很多患者很多从乙肝发展而来,成功地预防乙肝,实际就是防硬化、防肝癌的第一针。目前乙肝疫苗较便宜,每支几元钱,民众都能接受。
二、选用怎样的乙肝疫苗?
目前使用的多为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昔日使用的血源性疫苗已经淘汰。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含有乙肝表面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用于预防所有已知亚型的乙肝病毒感染。现在用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为乙肝重组脱氧核糖核酸酵母疫苗和重组牛痘病毒疫苗。
三、乙肝疫苗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
(1)如果新生儿的父母均没有乙肝,该新生儿在出生后应尽快给予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支肌肉注射,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儿童、成人都一样),1个月后,再注射1支,6个月后再注射1支,一共3次,此方案称为0、1、6方案;
儿童和成人打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如果乙肝三系统检查均为阴性,转氨酶正常,可以按0、1、6方案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注射乙肝疫苗免疫成功率为90%以上,免疫成功的标志是乙肝表面抗体转为阳性,保护时间一般为2年以上,接种者可定期复查乙肝三系统,只要表面抗体依然存在,证明免疫能力依旧。
(2)对于母亲一方为单纯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单用乙肝疫苗就可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乙肝疫苗的使用方法依然是0、1、6方案,有报导认为第一针可打2支(10微克/l毫升)效果更好。
(3)对于母亲一方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或DNA阳性的新生儿最好是联合应用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具体方法是新生儿采用注射2次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出生后立即及出生后半个月到1个月各注射1支,每支200国际单位)及3次乙肝疫苗(每次10微克,生后2、3、5月各注射1次);也有采取出生后立即注射1支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及3次乙肝疫苗(每次15微克,生后立即及1月、6月各注射1次),2个方案保护的成功率都在90%以上。
四、接种疫苗后不产生抗体该怎么办?
(1)有些人抗体产生较晚,被称为应答迟缓。对此可加注1~2针,或者重新接种疫苗,并且适当增加剂量。
(2)可采用0、1、2、12个月的免疫程序。
(3)在接种乙肝疫苗同时,合用小剂量的白细胞介素-2。
(4)卡介苗或牛痘苗能增加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可配合使用。
(5)某些免疫缺陷者不产生抗体,但可能也不会产生肝炎。
五、接种疫苗后,多长时间需要再次接种?
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随时间逐渐下降。一般接种疫苗,注射3针后1个月97%的人都可测到表面抗体;第2年仍保持在这一水平;第3年降到74%左右,抗体滴度也下降。是否需要再次接种疫苗,主要是要在测定乙肝表面抗体的滴度后,决定何时再注射乙肝疫苗。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小于或者等于10国际单位/毫升者,应在半年内接种。抗体滴度大于10国际单位/毫升可在6年内复种。我国的多数学者建议免疫后3年内加强1次为好。
六、乙肝疫苗能和其他疫苗同时使用吗?
乙肝疫苗可以和流脑疫苗、卡介苗、白百破、脊髓灰质疫苗、乙脑疫苗同时接种,接种程序按照计划免疫所要求的顺序进行。但是乙肝疫苗最好不要和麻疹疫苗同时使用。
七、意外接触乙肝病毒者如何注射乙肝疫苗?
(1)对未接种过疫苗的接触者,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4小时内,越早越好),然后接种乙肝疫苗(打完乙肝免疫球蛋白后1周)。
(2)如果接触者已接种过疫苗,但未经全程免疫,应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后按乙肝疫苗免疫程序补上全程免疫。
(3)接种过疫苗,并已产生乙肝表面抗体的接触者,应根据其抗体水平而定。如果乙肝表面抗体水平足够可不必处理;水平不够应加强注射1针疫苗;如果初次免疫无应答者应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各1针。
八、接种乙肝疫苗会不会传染上其他传染病?
接种肝炎疫苗不会引起其他肝炎发生,也不会被传染上其他疾病。乙肝疫苗在生产过程中有严格的质量标准,经临床观察是安全可靠的。值得提出的是,使用不合格产品如注射破损、变质疫苗,或注射过程不按无菌要求操作,共用注射器或针头,可染上肝炎或其他传染病。还有一部分人原来是隐性传染者,病毒呈低水平复制状态,“两对半”检查正常,这种人注射疫苗后不会有表面抗体形成。
九、乙肝患者有没有必要注射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对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都无预防效果,无论打多少支乙肝疫苗,都不会产生相应的保护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只是浪费疫苗和经费而已。
对由于以往感染乙肝病毒而现在已经自然获得有效的保护性抗体者(乙肝“二对半”检查表面抗体呈阳性),更没有必要再接种疫苗,不过接种后也不会产生不良副反应,其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可能会有所增高。
如果是急性乙肝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完全治愈并康复,检查乙肝病毒“二对半”表面抗原已阴转,只剩下核心抗体为阳性,而保护性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又始终不能自己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注射乙肝疫苗,促使表面抗体产生,使自己以后不再得乙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