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科普知识数字财富>第一节 INKTOMI一笔写出两个英雄
数字财富

作者: 姜奇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节 INKTOMI一笔写出两个英雄


——评雅虎与微软的选择

  5月21日,YAHOO与网景宣布分手;在上周早些时候,5月18日,YAHOO宣布选择Inktomi作为它的万维网搜索引擎伙伴。后一则消息着实令我吃了一惊,这倒不是因为以搜索引擎著称的YAHOO要找另一个搜索引擎合作,就像已有了MAIL系统的微软还要收购HOTMAIL,而是它找的合作伙伴竟是Inktomi!因为在此之前,微软找的搜索引擎,不是别的“她”,而正是Inktomi。Inktomi不得不让人另眼相看,她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竟让微软和雅虎两个当代英雄在战略选择关头,异口同声求她说:Ink to me(给我注点墨)?
  INKTOMI她真是一笔写出了两个英雄。
  我赶紧上网查INKTOMI的老底。不查则已,一查还有更惊人的发现:与INKTOMI结成战略联盟的,竟还有INTEL,时间在1997年10月8日。INTEL、微软,还有YAHOO……,这些轰轰烈烈的英雄,竟在人们眼皮底下偷偷摸摸地同时向INKTOMI求爱,而人们居然没有注意到——寂寞使她变得如此美丽。
  5月18日,TELENOR,斯堪的那维亚最大的电信服务商选择INKTOMI的软件用于开发他们的骨干网。1月14日,在《微软转移网络战略》的消息中,我们读到,“当微软发出信号决定成为搜索引擎企业时,它雇用INKTOMI开发这项技术”。2月11日网上报道微软公司已推出了互联网搜索服务,“该搜索引擎服务是微软与Inktomi公司合作开发的,竞争矛头直指Yahoo、Excite和Lycos等。”“此次收购使得我们的阵容更加完整,”微软网络(MSN)的副总裁劳拉·詹宁斯说,“自去年夏天起,我们就开始考虑在微软网络中加进搜索引擎及免费电子邮件业务。因此,我们买下Inktomi的搜索引擎(功能)及在业务的可扩展能力及用户数量方面均居于领先地位的Hotmail。”
  后期罗马帝国皇帝用来在公文上签字的紫红色墨汁。给我注墨水评微软收购HOTMAIL今天(1月3日)早晨从电子邮件新闻里得知美国昨晚一条消息:微软收购了HOTMAIL。微软和HOTMAIL都没有透露成交金额,但据专家分析大约在4亿美元左右。微软花4亿美元买一家免费电子邮件服务商干什么?
  分析家认为,微软此举意在对抗AOL,早些时候,AOL宣布其1000万用户可以不通过ISP的网络,就可以收发E-Mail。但我认为,问题没有这么简单。这场战役的主战场不是在线服务,而仍然是在线浏览。
  最近一个时期,免费E-Mail忽然热闹起来。Yahoo去年10月购买了Four 11公司920万美元的股票。拥有“正宗”电子邮件软件Eudora 的Qualcomm也计划转向免费E-Mail。WhoWhere公司市场部副总裁评论,微软和Qualcomm的举动表明了今后E-Mail的发展方向。我认为,他看错了,我倒宁愿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是E-MAIL的举动在牵引微软的方向。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免费E-Mail为什么火起来,火在什么地方。我见过一些ISP的老板,他们都把E-MAIL视为一种负担。因为过多的邮件占用了本来就不富余的带宽,又无利可图。但HOTMAIL不这样认为。他们靠无偿提供电子邮件服务,把多达近千万的人吸引到了自己的网址上,然后凭着“近千万”这个用户数作为资本,吸引来大量广告,他们就靠这广告赚了大钱。
  不过,免费E-Mail不是火在赚了两个钱,而是赚钱的方式背后有门道。这个门道对信息经济来说,有特别意味深长的讲究。盖茨没有放过这一点,这正是微软这次购并应该引起人们警觉的地方。因为微软购买HOTMAIL反映出盖茨心中对初露端倪的信息经济规律的洞察:这个时代风向又要变了——赚钱的规则要变!简单地说,盖茨发现信息资本的形成规律与工业社会相反,再多加一个转换规则就可以赚到大钱。
  信息资本与工业资本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工业方式通过占有来形成资本,而信息方式通过放弃来形成资本。一般ISP按照工业社会规律,通过邮件服务向用户直接索取金钱,这再平常不过,我投资,你交钱;但从信息经济角度不这么看,免费向用户提供邮件服务,以此换取用户数量的增长,他要把用户数本身当作资本。这是典型的信息生产方式形成资本的方法。我看到过一个有趣的说法,沃尔玛的创始人Sam.Walton说:“老板只有一个,那就是顾客。他能解雇包括董事长在内的任何员工。只要把钱花到别的公司。”顾客本身就是老板,就是资本的化身,这是信息经济与工业经济相反的价值观。这是盖茨看到的第一点。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因为用户数、市场份额之类,只是无形资产,本身并不是钱。
  形成了信息资本,如何兑现为金钱?过去的ISP都钻在工业思路的牛角尖里,认为我不向用户收钱,我就干赔钱;但向用户收钱,用户又不来了,所谓“信息资本”又形成不了。这不是自相矛盾吗?HOTMAIL和YAHOO一样,却发现背后原来有“窍门”:信息资本要兑现金钱,第一,必须把信息资本的形成过程与兑现过程分开;第二,在兑现过程中按照工业规则去做;第三,兑现过程不与最终用户打交道。这就解决了问题。HOTMAIL和YAHOO与广告商打交道,都绕过了与用户直接收费这一道,按工业规则与厂商打交道,从而解决了信息资本形成靠免费服务,而信息资本兑现又要收费的矛盾。盖茨把信息资本的形成原理和兑现原理这两个方面一想通,于是就掏出了4亿美元,于是决定买的就是HOTMAIL,而不是别的什么MAIL。
  显然,盖茨不是看中了MAIL,微软产品里不缺MAIL;他看中的是免费MAIL,进一步说,他对免费本身和MAIL本身并不存有特殊兴趣,他看中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的信息经济中这条规律,是这条规律展现给他的未来之路。Laura Jennings,微软网络部副总裁说:“MSN自去年夏天以来,就一直希望得到搜索引擎和免费的E-Mail。由于看中HotMail的服务业务和用户数量,所以我们选择了HotMail。”未来几个月内,微软将把HotMail 放入MSN.com,微软的旅游站点Expedia和汽车采购站点CarPoint,以吸引HotMail现有的950万用户光顾上述微软站点,并进而进入到微软的其它网点。想想看吧,再过几个月,盖茨将把近千万的MAIL用户(他的“资本”)引进自己兜里,然后揣着这些用户(资本)在微软公司到处转悠。他可以斜着眼睛对司法部官员说:“这次不同了,你们那条工业社会的反垄断法,管不了信息经济的赚钱之道,我免费把天下MAIL用户一网打尽,你不介意吧?”
  然后,他又可以在他的椅子里晃悠晃悠的了。Steve Douty,HotMail市场销售部副总裁今天说:“在服务中,我们发现客户也需要通过E-Mail来获得个人资料和一些商业信息,我们与微软的目标、文化、技术和服务上有很多相同之处”。我觉得他和WhoWhere公司市场部那位副总裁一样,或差不多,都是傻冒儿。因为他们都把问题看反了。MAIL本身需要怎么改进,那纯属技术细节问题。HOTMAIL技术上的弱点有的是,比如,每个操作都得从国际出口转一圈回来,费时又费劲,确实需要改进。但微软的着眼点根本不在这里,否则他直接去改进OUTLOOK领导潮流不好吗,何必花4亿美元舍近求远?从微软方面说,MSN是个有进入“门槛”的网络,它与HOTMAIL的“精神实质”是不完全相同的。从互联网用户的利益出发,但愿不要把HOTMAIL搞封闭了。
  ------------------
  转自万圣书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