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财富 作者: 姜奇平 第二节 浮现中的数字经济 一、克林顿与美国政府的新经济及其理论 1、数字经济时代的政策纲领:4月14日公布的《浮现中的数字经济》(即将由人民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是美国商业部关于信息如何决定新经济的一份全面报告。今年2月,美国克林顿总统在著名的“网络新政”讲演中,指出:“Internet 是未来经济的重要特征”;“由网上贸易带动的需求猛增,以及由此产生的高工资的高技术岗位将刺激经济繁荣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克林顿明确希望“网络的发展有助于支持政府的新经济计划”。 这里第一次点出了克林顿经济学(如果真有这么个经济学的话)其中最核心的东西:数字化网络与两高一低(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为特征“新经济”的内在联系。《浮现中的数字经济》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的,它反映了数字时代美国政策纲领的精神。 2、新经济(知识经济)的基础理论:新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具体表现为高增长、低通胀与高就业的同时出现。新经济的基础理论,过去从来没有过。对现实中已出现的新经济现象,人们仍然在沿用旧经济的基础理论来解释。《浮现中的数字经济》第一次全面阐释了新经济的信息内涵,从而第一次在知识经济的意义上提供了新经济的基础理论。 3、对传统经济学方法的革命:和凯恩斯以来经济学截然不同,《浮现中的数字经济》不再着眼于“货币”这个工业时代核心资源对经济的决定作用,转而关注“信息”这个信息时代的核心资源对经济的决定作用。从以货币为中心的经济学,转向以信息为中心的经济学,这是经济学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文明的转折点。 二、《浮现中的数字经济》中的主要经济分析 《浮现中的数字经济》共259页,分为八章,分别谈的是“数字革命”、“建设互联网”、“企业间电子商务”、“商品和服务的数字传送”、“有形商品的零售”、“数字时代的顾客”、“数字时代的工作者”、“前方的挑战”。此外还有五个包含分析和案例的附录。例如,第一章附录有五小节,其中第四节“数字和方法论”包括以下论文:“信息技术相关产业的定义”、“信息产业(贡献率)衡量初步”、“1990年至1995年信息产业的附加值”、“1996年至1998年信息产业的附加值估算”、“信息产业对低通胀的贡献”、“信息产业设备投资与网络资本股票”、“就业趋势与计划”和“信息产业内总的工资和所得水平”等等。 《浮现中的数字经济》内容十分丰富,但集中到一点,就是从信息角度来解释新经济。这包含两个要点,一是“新经济”,即高增长、低通胀、高就业的经济。它是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提出的新概念。美国的这次经济增长已逾80个月。美国的失业率已从1992年的7.4%降至1997年10月的4.9%;截至1997年第三季度,美国通货膨胀年率仅为1.4%。美国的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都处在最近30年来的最低水平。“新经济”已先于理论出现了。二是“信息”,新经济不一定都从信息这个角度解释,但《浮现中的数字经济》的特点,就是从信息角度解释新经济。把新经济与信息内在联系起来,是克林顿的首创,经他在1998年2月26日“网络新政”讲演中确认,这种思想迅速进入美国官方主流意识。美国经济“大总管”格林斯潘对此也加以充分肯定。 1、信息对增长的影响 表1IT对实际经济增长贡献率(略) 新经济对增长的贡献,从产值上明显地表现出来。这是由信息产业在经济中份额不断扩大决定的。 但是新经济对增长的贡献,从产值方面衡量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它对于整个经济福利的增加,贡献将是更为实质的。因为增长着的信息经济,是对人的更高需求的满足。因此整个经济福利的增长,是在人的需求更高层次上增长的基础上取得的。 2、信息对通胀的影响 表2信息技术产业对降低整体通货膨胀率的贡献(略) 从数据上看,从1991年到1997年,由于信息产业的贡献而减轻的美国整体通胀率,分别为0.3、0.1、0.3、0.2、0.7、0.9,直至预计中的1.1。也就是说,信息产业将整个通货膨胀率降低了一个完整的百分点!新经济能够在增长中降低经济中整体通货膨胀水平,这是一个传统经济学无法理解的现象。 它的经济实质,是新经济能够较大地减少迂回生产模式带来的以物耗、能耗等资源浪费为标志的中间迂回消耗。这是知识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同的地方。工业经济的增长,由于主要依靠物化的迂回过程,中间物耗上的投入是生产的基础,又是引起通胀的最主要原因。而信息经济中依靠的相当于生产资料的知识并不需要多少物耗,所以这种经济从本质上对通胀具有免疫能力。 3、信息对就业的影响 表3信息技术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略) 经济学界一般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是对高素质人员需求增加,低素质人员就业减少,这一点无可争议。但问题是对总就业究竟将产生正面的影响还是负面的影响,一直未得出肯定的共识。 从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的实际情况来看,1993年是一个转折点,从这个转折点开始,信息产业对美国经济中的整个就业状况,开始呈现出正面的增长影响。这是意义深远的。在这份报告中,美国政府第一次宣布了这样一个结论:信息技术发展将促进经济中的总就业。这个结论非同寻常。它有助于打消人们对新技术革命会带来更多失业的排拒心理。 新经济为什么能促进总就业呢?从现象上来看,是因为新创造的就业机会多于失去的就业机会。根本的原因在于,每当一种新技术经济出现时,最初都表现为财富向少数人积聚的再分配过程,以及就业机会向少部分人的开放;但新经济是基于人类共同需求发展起来的,它的生命力在于对共同需求的满足,离开了大部分人的需求,以及使这种需求成为有效需求的就业机会的提供,新经济是不可能维持的。因此新的就业机会,必将构成对新经济本身产生需求的基础。新技术革命只是在一个历史过程中,对人类的就业构成在总量内部进行调整,引导就业结构发生变化,而不可能增加或减少人类总体的就业水平。新的财富聚集引导人们新的就业流向,最终达到相对平衡。当然,这不排除信息发达经济与不发达经济之间就业的不平衡。美国就业机会的增加,是抓住新技术革命机遇领先的结果;而真正造成失业问题的,只能是开放条件下在新经济中处于落后地位。 4、理论意义及局限 “新经济”的主要意义,在于它全面预示了凯恩斯以来基于工业文明基础的经济学的崩溃,和基于信息文明基础的经济学的萌生。凯恩斯以来经济学崩溃的原因,从实践方面看,是因为无法解释“高增长、低通胀、高就业”这一现实(凯恩斯以来经济学无法解释以上三个表格所综合的现象,诺贝尔奖得主托宾就承认:“较高的通货膨胀和较高的失业率,持续不断地结合在一起,在整个十年中,把决策者、预测家和理论家搞得焦头烂额。”);从理论上看,是完全不适应货币经济学转向信息经济学的趋势,无法解释信息对货币的支配(如风险投资、亚洲金融危机);从社会角度看,是因为信息社会取代工业社会后,与新的文明形态相适应的经济学没有在基础理论一级得到转变,是感觉良好的工业时代经济学对信息社会及互联网的不适应。 新经济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初步揭示了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现象对整个经济的决定性作用,把经济学的重心从货币现象转向了信息现象,使信息成为经济学核心的内生变量,从而宣告了整个一代经济学的新旧交替。信息经济理论的发展,是信息经济本身矛盾发展的结果。理性预期首先在传统货币经济学中,把信息量作为货币的一个附庸变量打入传统体系;博奕论则是在新经济的微观经济学方面试图提供基础,但它也还只是半个信息经济学;《浮现中的数字经济》代表了世界主流经济学中最前卫的一个动向:把信息经济学引入以增长、通胀和就业问题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范围。从而完成对工业时代货币经济学的战略合围。历史上,同样的事情也发生过一次,这就是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一四方面军大会师”,从而一举歼灭农业时代经济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浮现中的数字经济》将是一部划时代的经济巨著。有意思的是,它是第一部以政府名义而不是由个人名义写成的经济学世界名著,这反映了信息时代经济学家个人能力的低下。 《浮现中的数字经济》当然还不能代表新经济的全部。《浮现中的数字经济》的理论局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谈信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仅限于信息产业与非信息产业中的信息产值的影响,而没有达到当年货币经济学用货币解释整个国民经济现象的水平;二是只分析了信息数量对经济的影响,而没有谈到信息处理水平对经济的影响,特别是还没有揭示出信息对于减弱国民经济波动与周期的内在作用。当然,这是时代的局限,而不是这本身书自身的问题。 三、国内经济学趋于“保守”的原因及后果 说国内经济学趋于“保守”,不是说它的政策取向,而是说它的方法论;也不是说它的方法比过去更保守,而是说它相对于世界经济学发展前沿动向,越来越变得相对落后。具体来说,主要是指:1、对新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视而不见:现在的经济学家,有许多连电脑都不会操作,能上互联网的更凤毛麟角。不是说不会电脑和网络就不能谈信息经济,但至少这样的经济学家失去了对新经济进行认识的最基础一环:实践的和经验的基础。在生机勃勃的互联网面前,过时的工业时代经济学已散发出阵阵腐朽和酸臭的气味。它只会误导决策向第二次潮策略倾斜,而不是向第三次浪潮倾斜。放眼世界,具有领先意识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甚至台湾地区,无一不在导演着从第二次浪潮文明向第三次浪潮文明新的“出埃及记”。数字时代一个国家的兴盛与没落,在很大程度上,不再仅仅取决于它“原子”方面的物质实力,更取决于它“比特”方面的知识能力(包括决策能力与理论能力)。落后将挨打,而理论和决策知识的过时,将直接导致落后。 2、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新经济现象缺乏敏感:现行主流经济学对当今世界一些代表未来趋势的主流动向缺乏关注。比如:同是增长,“当经济其余部分价格上升时,IT价格却一直在下降。”到计算产值的时候,信息技术进步与创新,可能表面上看起来,反而是在降低国民生产总值!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迂回生产和经营中的浪费甚至污染,都要计入产值,算做“成绩”;而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却有很大一部分从产值上显示不出来。这涉及到一个原则问题:我们的经济学理论,绝不能成为阻碍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拌脚石。而主流经济学在这类事关民族走向的关键问题上,袖手旁观,放弃了自己的责任。 反观美国,4月16日,商务部长WilliamDaley提出:“政府应反思它看待经济的方式。”“为了这个目的,我希望改进我们观察GDP的尺度,以便更好地抓住这些技术的价值。”这本书已显示了这方面的初步成果,书中指出:“这些部门(按指信息产业——引者注)对经济扩张实际贡献的评估比名义上显示的要大”。“自1996年以来,经济分析局(BEA)已经接受对计算机和半导体应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时使用调整数值的价格指数。需要采用调整数值的平减指数(deflators)是因为这些产品提高中的性能和削减中的价格。” 3、对旧的方法缺乏批判能力:工业时代的经济学,其方法基于由凯恩斯完善的货币经济理论。这种货币经济理论对货币本身的局限缺乏批判能力。表现为没有宏观模型能够解释现实中已大量发生的信息对货币的支配现象。对货币经济来说,知道了费雪方程式(PQ=MV),只是大致把握住了农业实物经济与工业货币经济之间均衡的大概,但这对工业货币经济与信息知识经济之间的均衡(MV=BH)来说,就完全不得方法要领了。它导致经济中一系列关键性的事实,纳不入传统模型,从而被决策忽略。亚洲金融危机,单从经济学学理看,正是费雪方程式的大失败,更确切地说,是信息时代的经济学家沿用工业时代的经济学模型,被“外生”的信息变量迎头撞击的“冰海沉船”事件。 《浮现中的数字经济》,是在信息相对发达条件下做出的研究成果,它今天依据的事实和数据,很可能就是我们下一个阶段将面对的现实。它对于我们从国家、社会、民族总体水平上推进信息化,迈进数字经济时代,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需要睁开眼睛看世界;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同样需要睁开眼睛看世界。否则后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 转自万圣书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