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治疗
- 目录
- 中国发现“非典”免疫应答和治疗新依据
-
- 七种药物可抑制非典型肺炎病原繁殖
-
- 非典型肺炎推荐治疗方案
-
- 香港研究:中药治疗有助纾缓非典后遗症
-
- 中西医结合治非典四大疗效明显
-
- 非典型肺炎前期预防与治疗方法
-
中国发现“非典”免疫应答和治疗新依据
据北京协和医院称,经过3年跟踪研究,中国科研人员发现“非典”患者康复与体内持续高水平的中和抗体直接相关。这一重要进展不仅有助于揭示“非典”发病机制,而且为将来研发疫苗和临床治疗提供了新依据。
这项由北京协和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艾滋病研究中心联合实施的项目自2003年以来,对30名“非典”康复者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展开研究。
科研人员采用国际先进的“假病毒”技术,在含有模拟“非典”病毒的培养基中注入康复患者的血浆进行长期观察,最终得出中和抗体与患者康复直接相关的结论,并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人感染“非典”后体内能产生较长期持续的保护性抗体。协和医院透露,有关研究成果刚刚在国际权威生物医学杂志正式发表。
该项目的负责人之一中国医科院艾滋病研究中心张林琦教授表示,这项研究采用的“假病毒”技术可以大幅降低风险,所有实验都是在安全条件下开展的。张林琦解释,“假病毒”能够模拟“非典”病毒进入靶细胞的过程,但无法完成后续的生命周期,因此不会造成临床“非典”感染。
七种药物可抑制非典型肺炎病原繁殖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3年4月4日公布了中国医生在治疗非典型肺炎过程中总结出的七种能抑制非典型肺炎病原生长的药物。
中国医护人员近日从广东非典型肺炎死亡病人的解剖标本中分离出衣原体样颗粒,进行了体外药物敏感实验,找到了七种对该病原的繁殖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药物,这些药物包括:
抗生素类药物
阿奇霉素(最小有效浓度31.25 微克/毫升)、盐酸四环素(最小有效浓度1.45 微克/毫升)、左氧氟沙星(最小有效浓度5.9 微克/毫升)、多西环素(最小有效浓度0.15 微克/毫升)、利福平(最小有效浓度375 微克/毫升)、红霉素(最小有效浓度46.88 微克/毫升)。
抗病毒药物类
更昔洛韦(最小有效浓度23.44 微克/毫升)。
试验中发现不能抑制病原生长的药物有:抗生素类的克林霉素和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阿糖胞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强调指出,这些药物的试验结果都是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仅供临床医生参考。
非典型肺炎推荐治疗方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荐治疗方案。
(一)一般性治疗:休息,适当补充液体及维生素,避免用力和剧烈咳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多数病人在发病后14天内都可能属于进展期)。定期复查胸片(早期复查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心、肝、肾功能等。每天检测体表血氧饱和度。
(二)对症治疗:
1 发热超过38.5℃,全身酸痛明显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高热者给予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
2 咳嗽、咳痰者给予镇咳、祛痰药。
3 有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应该作相应的处理。
4 气促明显、轻度低氧血症者应尽早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
儿童忌用阿司匹林,因该药有可能引起雷氏综合征。
(三)治疗上早期选用大环内脂类(如红霉素)、氟喹诺酮类(如去氧氟沙星)、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等,如果痰培养或临床上提示有耐药球菌感染,可选用(去甲)万古霉素等。
(四)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建议应用激素的指征为①有严重中毒症状;②达到重症病例标准者。应有规律使用,具体剂量根据病情来调整。儿童慎用。
(五)可选用中药辅助治疗,治疗原则为: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
(六)可选用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
(七)可选用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
(八)重症病人的处理和治疗:
1 、有明显呼吸困难或达到重症病例诊断标准要进行监护。
2、 可使用无创正压通气首选鼻罩CPAP的方法。常用的压力水平为4~10厘米水柱。应选择适当的罩,并应持续应用(包括睡眠时间),暂停时间不超过30分钟,直到病情缓解。推荐使用无创正压通气的标准:呼吸次数>30次/分;吸氧3~5升/分条件下,SaO2<93%。
3 、严重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吸氧5升/分条件下SaO2<90%或氧合指数<200毫米汞柱,经过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无改善,或不能耐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者,应该及时考虑进行有创的正压通气治疗。
4 、一旦出现休克或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应及时作相应的处理。如果处理有困难或条件不足,应及时请有关专家会诊。
香港研究:中药治疗有助纾缓非典后遗症
香港浸会大学最近一项研究发现,中药治疗有助于非典康复者改善骨痛、骨枯等非典后遗症状。
浸会大学中医药研究所有限公司陈金泉教授22日表示,他们研究了15位非典康复者,旨在通过进行临床研究,了解由多种中药材研制而成的复方对骨痛骨枯症状的疗效。当中所采用的药材成份包括鹿茸、韭菜子、山柰、蛤蚧和菟丝子等。
经过3个月的中药复方治疗后,发现关节痛、疲倦乏力、失眠、畏寒、情绪低落及尿频等症状减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陈金泉解释,这是中药通过补肾、壮骨生髓的机制所产生的疗效。
此外,约90%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后表示畏寒症状和情绪低落的情况有改善;77%认为治疗有助减低疲倦乏力;接近70%有关节痛、失眠和尿频等症状的病人,治疗后情况有改善。
陈教授表示,这次的研究结果令人鼓舞,浸会大学将继续进行相关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中药对治疗骨痛、骨枯等症状的效用。
香港去年4月爆发非典型肺炎,根据调查显示,110多名曾患非典的护士当中,超过80%出现嗜睡、关节及肌肉痛和记忆力衰退等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非典四大疗效明显
中国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科技攻关组成员、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刘保延九日在此间证实,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在退热、改善机体缺氧状况、减少激素用量以及改善呼吸急促、干咳、气短、乏力等主要临床症状这四个方面疗效明显。
防治“非典”科技攻关组九日举行临床研究科技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刘保延在会上作
上述表示。他说,“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型肺炎的临床研究”课题组将患者分为西医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两个对照研究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组在西医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不同的中药方剂、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
两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非典”在以下四个方面效果明显:
一是退热效果明显,作用持续稳定。两个治疗研究组患者体温都呈持续下降趋势,降温时间相差不大,十四天左右都下降到正常值范围,但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组下降趋势较为平缓,西医治疗研究组下降波动幅度较大,六至七天后波动明显。
二是有效改善呼吸急促、干咳、气短、乏力等主要临床症状。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组比西医治疗研究组呼吸急促症状持续时间少两天、干咳症状持续时间少两天、气短症状持续时间少一天、乏力症状持续时间少一天。
三是改善机体缺氧状况。血氧饱和度是反映机体缺氧状况的重要指标,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组可以有效的维持血氧饱和度基本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且波动幅度较小,血氧饱和度均值为百分之九十五点三五,而西医治疗研究组的血氧饱和度均值为百分之九十三,低于正常值范围且波动幅度大。另外,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保护组织器官、维护脏器功能方面也显示出一定优势。
四是减少激素用量,避免副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组在重型病例治疗的激素用量比西医治疗研究组小,临床治疗效果不减,避免了大剂量激素使用带来的副作用。
刘保延表示,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临床研究目前还在进行之中,随着观察的持续,数据的进一步收集,课题组将对两组病人的病死情况、病情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中药使用情况,激素的用量以及肺部炎症的消散情况、主要症状的变化趋势等进行深入比较分析,以最终阐明两组的治疗效果。他预计整个研究将于本月中下旬完成。
非典型肺炎前期预防与治疗方法
非典型肺炎是相对典型肺炎而言的,典型肺炎通常是由肺炎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症状比较典型,如发烧、胸痛、咳嗽、咳痰等,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增高,抗菌素治疗有效。非典型肺炎本身不是新发现的疾病,它多由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病原引起,症状、肺部体征、验血结果没有典型肺炎感染那么明显,一些病毒性肺炎抗菌素无效。
根据香港大学医学院的最新研究表明,香港等地爆发的非典型肺炎是由一种冠状科病毒引起的。由于已经肯定病原体,所以可以称之为冠状病毒肺炎。香港研究人员说,冠状病毒肺炎主要传播途径是间接接触传播,冠状科病毒可于体外生存数小时,用手接触眼、口及鼻,即会受感染。港大已发明出抗体测试及病毒基因测试,而其中基因测试可于数小时内知道是否染上非典型肺炎,并且可以将冠状病毒肺炎与其他类型的肺炎区分开来。
非典型肺炎大多数人感染4天后发病,以发烧为首位症状,持续39℃以上数日。部分人可伴有头痛、畏寒、乏力、关节痛、全身酸痛、腹泻。呼吸道症状明显,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重则5天后出现呼吸加速、憋气等呼吸困难症状,极个别病人出现呼吸衰竭,如诊治延误可引起死亡。
上述症状像上呼吸道感染,因此高度疑似非典型肺炎还必须具备4个条件,即有近期到过该病流行区史或密切接触过病人;验血白细胞1万以内,甚至进行性降低;胸片有不同程度的阴影;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预防:
预防措施:(北京晚报报道)
1.保持工作、生活环境通风换气(特别是高档装修和使用中央空调的单位要定时开窗通风),必要时可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使用15%过氧乙酸熏蒸,7毫升/立方米,每天1至2小时);2.尽量减少到人群集中的地方活动;3.缩短探视病人的时间,接触病人须戴16层棉纱口罩,四小时更换一次。最好隔窗探视;4.注意个人卫生,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5.注意增减衣物,加强户外锻炼,增强体质;6.一旦发生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就医,早期诊断治疗。据广东经验,续发的第二代、第三代病人的病原、毒力减弱,病情减轻,因此不要随意服用预防药物。食醋熏蒸和服用板蓝根不能阻止该病传播,滥用药物有害无益。
各地专家推荐预防“非典型肺炎”药方:
药方一:(中国新闻网)
生黄芪十五克,银花十五克,柴胡十克,黄芩十克,板蓝根十克,贯众十五克,苍术十克,生苡仁十五克,防风十克,生甘草五克,藿香十克。用水煎服,每天一付。专家特别指出,脾胃虚弱的人应减半;怀孕早期的孕妇慎用;儿童用量酌减。
药方二:(北京日报)
双花20克,连翘20克,板蓝根15克,贯众15克,鱼腥草20克,黄芩6克,甘草10克,豆豉6克。此方具有宣肺清热、解毒祛温的功效。以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各一次。儿童、老人酌减至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孕妇忌服。
药方三:(北京娱乐信报)
苍术12g,藿香12g,银花20g,贯众12g,黄芪15g,沙参15g,防风10g,白术15g。在室内熏艾条、熏香等也可有预防作用。具体服用方法:此药采取一般中药煮制方法。体质较强的市民可以隔天吃1服(1服分早晚各1次),连续吃3服。体质稍弱的市民可以每天吃1服,连续吃7天。此药方适用于一般人群,小孩及孕妇应酌情减量。
药方四:(华商报)
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板蓝根15克;荆芥15克;野菊花15克;鱼腥草30克;防风12克;薄荷12克;甘草6克;黄芩12克。服法:用水泡药半小时,然后加凉水煮开(注意:薄荷小火10分钟后下),小火15分钟即可。分早中晚三次服下,一天一服。可连服三天,三天见效。
卫生部公布推荐治疗方案:
(一)一般性治疗:休息,适当补充液体及维生素,避免用力和剧烈咳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多数病人在发病后14天内都可能属于进展期)。定期复查胸片(早期复查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心、肝、肾功能等。每天检测体表血氧饱和度。
(二)对症治疗:
有发热超过38.5℃者,全身酸痛明显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高热者给予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
咳嗽、咳痰者给予镇咳、祛痰药。
有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应该作相应的处理。
气促明显、轻度低氧血症者应早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
儿童忌用阿司匹林。
(三)治疗上早期选用大环内脂类、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等,如果痰培养或临床上提示有耐药球菌感染,可选用(去甲)万古霉素等。
(四)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建议应用激素的指征为:有严重中毒症状;达到重症病例标准者。应有规律使用,具体剂量根据病情来调整。儿童慎用。
(五)可选用中药辅助治疗,治疗原则为: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
(六)可选用抗病毒药物。
(七)可选用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
对重症病人的处理和治疗,请参考卫生部网站。
非典型肺炎出院诊断参考标准:
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未用退热药物,体温正常7天以上;呼吸系统症状明显改善;胸部影像学有明显吸收。
抑制非典型肺炎病原生长药物
1、抗生素类:阿奇霉素(最小有效浓度31.25 ug/ml)、盐酸四环素(最小有效浓度1.45ug/ml)、左氧氟沙星(最小有效浓度5.9ug/ml)、多西
环素(最小有效浓度0.15ug/ml)、利福平(最小有效浓度375ug/ml)、红霉素(最小有效浓度46.88ug/ml)。
2、抗病毒药物类:更昔洛韦(最小有效浓度23.44ug/ml)。
试验中发现不能抑制病原生长的药物有:抗生素类的克林霉素和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阿糖胞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强调指出,这些药物的试验结果为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仅供临床医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