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中医宝典专栏病症非典预防
 
专栏



非典预防

目录
预防SARS 卫生习惯要养好
非典到底会不会卷土重来
防非典,你要注意些什么?
专家推荐的非典型肺炎预防药方
专家提醒非典预防药方不能滥用
医学专家谈科学防治“非典”

 

预防SARS 卫生习惯要养好

 预防SARS措施

1.谈话尽可能保持1米以上距离。

2.打喷嚏、咳嗽时,要用纸巾捂住口鼻。

3.不随地吐痰。

4.实行分食或公筷、公匙。

5.洗手。

6.疾病流行期间勿接吻。

7.少吸烟或戒烟。因为吸烟会破坏呼吸道的固有防御屏障(如纤毛等),降低呼吸道抵抗力。

8.经常漱口,特别去过人员密集的场所或医院后。因为当病原体进入上呼吸道后,先要在黏膜上附着,才能与人体细胞膜融合或被吞入,漱口有可能促进病原体排出体外。

9.消毒,尤其是对被飞沫等污染过的物品和场所。

10.勿用手挖鼻、揉眼和接触口腔。

11.常开窗或人工通风。

12.去医院、人员密集场所或自己有咳嗽等症状时应戴口罩。

在与SARS的斗争中,多项措施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实际上,这些预防 SARS的措施应成为卫生习惯,坚持下去。这里,重点说说以下三种卫生习惯。

分食与公筷、公匙

飞沫可经空气传播,也可通过食具传给共餐者。家中若有传染源(如尚未被发现的染病者),若不用公筷、公匙,家人均有可能被感染。吃一顿饭,用筷多少次,就有多少次在口与菜肴之间传送病毒的机会。

实行分食,推广公筷、公匙,还必须消除一些传统观念,如"自家人没有什么""不应嫌自家人脏"等。疾病的传播是无情的,很多SARS感染就是家人、亲友之间传播造成的,老观念必须改变。上海、北京等商业服务管理部门已要求餐饮业实行分食,这是良好开端,如能持续发展,将是一件移风易俗的大事。

洗手

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手上的病原体,是从口、鼻、眼污染呼吸道分泌物获得的,肠道传染病则可通过粪便污染手,进而污染门把手、钞票、食具、电话机等物品和局部环境,再造成其他人手的污染。

人体中,手污染病原体最为严重。洗手不但对呼吸道传染病,对肠道传染病预防也是重要措施之一。不过,如果家中没有病人或未到医院接触过病人及被污染物品,就不必用消毒液浸泡洗手,以免过于频繁使用消毒液损伤皮肤,只需用液体肥皂或含有消毒成分(如DP300)的肥皂,流动水冲洗一两次就够了。液体肥皂不存在皂液被污染之虞,故最为理想。许多人用有杀菌作用的肥皂洗手,但在涂抹后立即冲掉,因消毒药与微生物接触作用时间不够,往往起不到杀菌作用。根据多次实验研究结果,肥皂泡沫在手上要保持2~3分钟,破坏乙肝表面 抗原时需5分钟,才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在实际应用时,多数人没有耐心等待,但至少得保持1分钟以上。

消毒

对SARS来说,危险的物品、场所需要消毒,但不能不加选择地消毒。消毒的主要范围和对象大致可归纳成下列几类:

一、除SARS定点医院以外(应进行专业消毒),应消毒的公共场所或设施包括:①人员密集、流动大的公共场所,如车站候车室、购票处、百货大楼或商场超市、网吧、茶室、展览馆、银行或证券交易所、菜场、托幼机构活动室、餐厅或酒家、公共厕所、垃圾堆附近等,尤其是人多、地方窄小、通风不畅或相对密闭的室内;②电话机(拨号盘与话筒)、门把手、银行和邮局营业窗台、浴室用品、理发工具与毛巾、垃圾箱、货币、从医院带回的化验单和病史、从污染的微生物实验室带回的东西等;③公共交通工具,特别是满载又通风不良的车厢或船舱。

二、家庭消毒属于预防性质。应重点进行开窗通风、食具分开使用与消毒、厕所卫生(坐位用手纸覆盖,每次用后丢弃,门把手与抽水手柄用酒精等揩抹,地面保持干燥)等。如无窗户屋子,可安装排风扇,外出归来要换鞋。可以使用性质比较稳定的家庭消毒用品,如漂白粉精片、碘伏以及药用酒精(70%~75%)。

如家内出现咳嗽、发热者,一方面应立即就医,另一方面其使用过的食具、衣服、被褥、体温表、厕所、门、热水瓶把手或其排泄分泌物等应及时消毒。设法给病人住单间(没有条件时,要分床,床间距离尽可能大)。有疑似病人,应请疾病防治专业人员到家消毒。

 

非典到底会不会卷土重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首席科学家——曾光

按照一般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一种新生的传染病出现后,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类似情形同样适用于非典,目前看来重现的可能性非常大。根据去年出现的时间(11月后),非典可能在今年这个时期同样出现,但规模绝对不可能像今年春天那样。因为人类已经了解了对手,在出现的早期就完全可以迅速将其打败。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后勤部——刘又宁主任

对有关非典的各种预言要理智,不能轻信。一种疾病不会马上就消失。从规律上来说,如果今年秋天、明年春天有散发病例不要惊慌,但是从传播规律上人们对非典的认识越来越准确,防治经验也越来越丰富。目前全国对非典的治疗也有了非常成功的经验,全国上下都把抗击非典当成一件政治任务。有了这种经验大家都不必担心。对非典我们在临床治疗上已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即使出现一些散发病例或小的疫情也不可怕。

广州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长——肖正伦

今秋明春是防治非典的关键时期,防止非典的高招并不难,只要人们在作好个人防护的同时,尽量让自己的身体保持正常健康状态即可。

保持健康首先就要保证正常的生活规律,比如遵守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等;第二要注意正常的营养。注意营养不是说非要大吃大喝,而是不能偏食,烟酒不能过度;第三就是保持正常的心理。很多人对非典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非典的传播规律也比较清楚,所以没有必要恐慌。其实,冠状病毒到处都是,传染非典的病毒是一种变形的冠状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它的特点就是近距离传染,特别是对呼吸道、肺部的破坏力很大,而秋冬季节又是呼吸道疾病的易发季节,所以在保证正常的健康生活状态同时,还是要加强防护。即使天气再冷,也要注意通风,多呼吸新鲜空气,远离一些污染源,保持个人卫生。

跟流感病毒、艾滋病毒一样,非典病毒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它可能会存留很长一段时期,但是我们没有必要恐慌,因为这种病毒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它的死亡率并不高。统计表明,非典疫情使全球8437人发病,843人死亡;而中国发病人数为5327人,死亡348人。

全国非典防治组疫情分析专家——金水高

“卷土重来”这话太重,让人感觉好像跟今年5月份一样严重。非典有可能来,但绝不会像以前那么严重,这是因为大家思想上、物质上都已经有了准备。另外,在对付非典上已有经验,能在及时发现后做到早隔离、早追踪、早治疗。并且,由于最初的几例非典来源目前仍未搞清楚,所以即使是在全国零报告的情况下,我所负责的应急监测系统也一直处于运行状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倪大新

目前全国各地按照卫生部精神,正在搞卫生系统全员SARS培训,国家一级的资质培训已经完成,现在培训已经推进到各省市,将在3个月内完成培训任务。

非典在今冬明春可能会来,甚至在一定范围内爆发也是有可能的。但通过今年抗非那场大战役,相关部门从预防、治疗上已经总结出一套较好的办法。而一旦有这方面的情况,肯定会及时告诉大家。目前全国上下都在紧锣密鼓地做好防治工作,“如果非典再来的话,应该说我们能控制得比较好”。

北京地坛医院——李兴旺教授

非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得病后主要靠自身产生的抗体消灭病毒,痊愈后一般不会传染别人。目前尚无药物治疗,预防非典的疫苗正在研制中。一旦患上非典后,患者能够做的就是:卧床休息,对症治疗,做好心理支持。

中国医科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康健教授

虽然大多数非典患者的首发症状为发热,但是要注意的是少数患者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对非典病毒反映不同。在发热病人中,如果只有短暂的一到两天的发热,在无解热药干预下体温恢复正常,或发热初期仅少次自服解热镇痛药,体温即恢复健康的多不是非典。如果发病后不久即出现黄痰,且痰量增多的也不是非典。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研究所——王建伟博士

我国在防治非典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并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医疗体系,一旦出现非典病例,这些医疗系统立刻就可以控制非典病情的蔓延。我国卫生部现在已经制定了非典的防治预案,它清楚地告诉广大市民如何防治非典,所以说非典大规模爆发不太可能。

在攻克非典方面,一是靠科技进步,如现在预防非典疫苗正在研制中,但是预防和控制非典的主要办法还是要靠广大市民的自觉意识。只有全社会都养成了自觉讲卫生的好习惯(不能非典来了讲卫生,不来就我行我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止非典。攻克非典是一个社会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科学问题了。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附属鼓楼中医院——陈文伯

我认为今年秋冬季节“非典”不会再次降临。

今年是中国农历癸未之年,也是“非典”(疫毒肺)泛滥的大疫之年。"非典"来势之猛,传播之快,危害之大,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我国卫生部在8月16日宣布已没有“非典”病人,至今尚未发现新的疫情。但是,近来全国许多百姓提出“非典”会不会在今年秋冬季节卷土重来?我认为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分析,今年秋冬季节“非典”不会再次降临。这因为:第一,有关资料证实,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848年2500多年以来,计有320多次瘟疫,约每7年一次;第二,今年北京春季为例,雨水多,湿度大,百年不见的香椿树结出硕果,活生生的桃花水母突然出现,说明这种特异性的大气候,有利于动植物与病毒、微生物的生长、变异与传播;第三,中医理论认为“非典”(疫毒肺)属于春瘟疫疠之毒邪,在6月22日夏至之前“非典”毒邪如战败的瘟神,羞涩般的退隐了,这充分的说明,冠状病毒的变异离不开大气候给予的自然条件,否则一万种病毒,随意的变异,那么人类将如何生存?

总之,百姓大可不必谈“非”色变,提心吊胆,草木皆兵,一定要保持平常与自信的心态。作为卫生行政和医疗部门,对“非典”要做到高度的警惕,严密的监控,做到“有备无患”,更大限度地减少“非典”给百姓带来的危害,才能使百姓真正感觉到安全无虑。

 

防非典,你要注意些什么?

肺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按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肺炎和非典型肺炎两种类型。典型肺炎通常是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而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较多,主要由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立克次体、腺病毒以及其他一些不明微生物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将近期流行的这种疾病称为“严重的呼吸道综合征”(SARS),目前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专家都在积极进行非典型肺炎病原学研究,并已取得一些进展,分别从死于非典型肺炎的病人的肺标本中发现了新的冠状病毒,这种冠状病毒与其他冠状病毒相比有较大的变异。

“非典”具有传染性

非典型肺炎有一定的传染性,可通过短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也可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导致感染。广东等地区非典型肺炎发病情况表明,病人的家庭成员和曾护理过病人的医护人员是高危人群。

当人们感染非典型肺炎病原体后,经过4天左右潜伏期,最长15天就出现急起发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在38℃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关节酸痛、全身乏力,干咳、少痰等呼吸道症状。有的病人肺部症状较轻,部分病人有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少数危重病人发展为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对病人血常规化验白细胞数不升高或降低,肺部X线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的片状阴影。非典型肺炎的诊断,除上述临床症状及实验室、X线检查外,还要结合流行病学史,看病人是否来自疫区或发病前两周到过疫区出差、旅游,有无与病人共同生活,看望过病人或护理过病人等,这是诊断非典型肺炎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还要排除其他已明确的肺部感染的疾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防治“非典”要“四个早”

防治非典型肺炎,应做到早发现、早就诊、早隔离、早治疗。一旦病人的家属、同事或参加诊治病人的医护人员中出现发热、头痛、干咳等呼吸道类似症状,应及早到附近医院就医。目前我国卫生部推荐了非典型肺炎治疗方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取对症治疗,也就是在病程的早期对症下药。有发热、感染者,使用解热镇痛及抗生素等药,病情严重的可应用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治疗,根据病情可采用抗生素、中药辅助治疗。发生呼吸困难时,及时采用吸氧和机械通气支持呼吸治疗。另一种是支持疗法,充分休息、多饮水、补充体液及维生素,减少活动等,对治疗非典型肺炎有帮助,能促进自愈。

增强防护意识很重要

预防非典型肺炎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一样,关键是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

首先,人们居住、工作、生活、学习场所要空气流通,每天打开窗户2~3次,有空调的房间每天也要开窗通风换气,并经常清理隔尘网;在呼吸道疾病流行的季节,尽量避免到空气混浊、人群密集的场所。如非必须应暂时避免前往疫区出差或旅游。

此外要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最好洗手,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或纸巾擦干,不要共用毛巾。

注意防寒保暖,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经常户外活动锻炼,均衡饮食,劳逸结合,充足休息,做到娱乐活动有度,以提高自我防护增强身体抗病力。

医护人员与病人近距离接触诊疗时,尤其是对从广东、香港、新加坡等疫区来的病人治疗时,戴口罩是减少感染的必要自我防护措施。

一旦人们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与病人有密切接触者应在家庭内或者指定地点进行医学观察。

 

专家推荐的非典型肺炎预防药方

中新社北京四月八日电(记者曾利明)中华中医药学会近日组织专家,针对非典型肺炎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发病特点,推荐了一付以清热、解毒、补气为主的预防非典型肺炎预药方。

根据北方地区气候、地域特点,以及北方人饮食膏粱厚味因而体内多内热的体质而制定药方包括:生黄芪十五克,银花十五克,柴胡十克,黄芩十克,板蓝根十克,贯众十五克,苍术十克,生苡仁十五克,防风十克,生甘草五克,藿香十克。用水煎服,每天一付。

专家特别指出,脾胃虚弱的人应减半;怀孕早期的孕妇慎用;儿童用量酌减。

据知,该方在一些医院临床应用取得较好效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近期还将组织中医药专家提供一套中医药防治非典型肺炎的分期治疗方案。

 

专家提醒非典预防药方不能滥用

最近,到药店走走就会发现,配中药的柜台前来抓药的市民比以前要多出不少。药店更是加班加点,从各地采买药材来满足大家的需要。预防“非典”的药方从1个增加到7个,每个都有不少市民追捧。不过专家提醒:预防也要对症,根据自己的状况选择药方才能真正起效,否则会成为一种浪费。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李维贤教授和张兆云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在药房里经常可以看到以讹传讹的事情。有的老太太拿着方子来抓药,上面写着麝香10克。先不说吃这么多麝香会不会管用,光买10克麝香得花多少钱百姓都不了解就要抓。药方上是黄芪10克,学校让孩子记药方,有的学生却写成了黄金10克。所以专家认为即使是抓预防药方,最好也要请医生帮着看看写得对不对、适不适合自己,免得好事变坏事,预防“非典”还没起效先因为吃药引起不适。

预防和治病都不能“一方打天下”

中医是非常个体化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中医看来男女有别,老人小孩的虚处不同,就是每个人的体质也不一样。所以预防首先要看是哪里虚,“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要有针对性,否则本身不虚的也给补虚了。试图漫无目的地进补不能达到效果。就像吃饭解饿,可是本来不饿,吃多了反而会积食。

在中医的理论中没有万能的钥匙,最基本的观点是辨证施治,不同体质做不同分析。因人、因地、甚至因工作性质而定,不应该千人一面。就像天热也不能每人发几根冰棍儿解暑,都吃了肯定有人闹肚子,更不能治病却不见人。

像中医治感冒都要分四季,打个比方:冬天感冒可以给病人穿棉袄,可是三伏天就不好。冬天有冬天的药,夏天吃夏天的药,连春分和清明时吃的方子都不太一样。老人偏虚,而孩子通常都是纯阳之体,男性属于气分体质,女性则是血分体质,不能完全进行规范化的治疗。中医里热性病很多,在西医看来是感冒的,中医就有20多种热病与之对应。有的孩子经常感冒,医院就会老当外感治,其实他可能是因为吃得太好,食火积在体内招致外感,如果不泄食火,感冒的病因就一直不能消除,所以预防和治病都要辨症,不能“一方打天下”。

舌苔白腻的人吃预防方比较对症

拿现在比较流行的几个预防方来看,舌苔白腻的人吃比较对症。不过黄芪是中医中最常用的治疮药,但是没有疮的人连吃5天以上可能就有人会出现不适。白术比较燥,用的时候要慎重。苍术白术和藿香三味药对于有三叉神经痛的人不太适合,老人原来大便就困难的吃了含这些药的方子可能也会有反应。中医讲究的是个体论治,预防也应该是针对个体的,最好请中医做个必要的简单诊断,问问每天吃饭、排泄、睡觉的情况后再用药。

亚健康更易生病

中医讲究“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所以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再哪儿虚补哪儿才不会生病。现代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很高,据调查显示,给自己当老板的人几乎都存在着慢性疲劳综合征。在外资企业工作的白领有90%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上海中外合资企业中70%有亚健康症状。白领中多数是用脑过度,有的则是体力劳动过度。人的身体就像一盏灯,脑力和体力是两根芯,越烧油就用得越快,油尽灯枯。所以平时要注意保养自己,做到“饮食合适,起居有常”。再天然的饮料也不如水对人有好处。夏天开空调睡觉、大量吃冷饮,减肥,冬天穿裙子,经常喝醉等都是非常不利于身体健康的习惯。

从中医的节令看今年属于“鬼魅年”,意思就是天时到了可气温不够。人和天地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天时变了,人不能适应就会有不适症状产生,所以时令病很多,城市里已经处于亚健康的人得病的不少。要多从食物里找药材,湿气大的可以吃一些冬瓜、薏仁米,口干舌燥的要多吃养阴的食物,像马蹄、藕等等。火旺的则要吃清火的苦瓜、黄瓜、木瓜。

食补预防效果也不错

病不能忽视,但也完全不用恐慌。相信游医乱说,或相信有所谓的“万能方”就是把中医降低到了庸俗的水平。以前流行过的打鸡血、喝凉水、甩手疗法事实证明都没什么疗效。中医在不同的时期都有治传染病的成功经验,所以这次的疫情我们也肯定可以度过。不过自己胡乱抓药,多买囤积实际上是浪费了有限的中药资源,以后万一别的方子也要用到这些药,耽误了别人救命。

在食品里打主意,男女都管用,临时吃或长吃都不会出问题。如葱白加上药店里卖的淡豆豉煮汤,喝到出汗的程度就行了。都是可以做菜的东西,不会有什么大问题,而且吃一两次就行了,不必多服。能够发散,增加抵抗力。还可以按香附4、紫苏叶4、陈皮2、炙甘草1的比例,吃两服,发汗就防病。另外还有的医生建议市民多吃葱蒜、菌类和洋葱等有杀菌功能的食物,畅通血气。

 

医学专家谈科学防治“非典”

对于现仍在我国部分地区和世界一些国家发生的非典型肺炎(下称“非典”),人们或谈病色变,或满不在乎。为此,我们采访了有关专家,力求从多学科角度解读“非典”。

流行病学专家说:综合防治效果好

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的电话,得知7日他刚从美国回来。在应邀参加美国第52届流行病学情报服务会议期间,他应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邀请,向该中心非典型肺炎专家组的43名专家作了《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的学术报告,并会见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曾光认为,此次“非典”的传播途径分面对面的飞沫直接传播和非直接传播两种。其传染力的主要特点,从整体上看,远低于流感,即使发病率最高的广州迄今发病率也只不过是1/万左右,而流感的发病率往往高达20%以上,因此社会不必恐慌。他强调,传染力和致病力是两回事,广东这次发病仅个别人传染力强,但在其家庭成员、同学、同事等人群中并未形成大流行,发病率并不高,这的确与一般流感不同。此外,该病临床症状最重时传染力最强,而发病初期,一般相对较弱。经验表明,综合性防治效果较好。

为什么这次医务人员发病率较高?曾光认为,一是我们过去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经验不少,但没用上,如对肺鼠疫、天花等,过去对病人都是就地隔离,不往大医院送。而这次“非典”由于刚开始情况不明,许多病人都奔向大医院,而大医院又往往坐落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所以造成广州、香港、新加坡等地的“非典”暴发。二是部分医护人员开始对此病估计不足,放松了防护警惕。曾光认为,防止“非典”扩散,病人应集中收治在传染病、胸科等专科医院,而不是分散在各综合医院,郊区医院优于市区医院,病人入住单独楼优于收治在混合楼,并尽量减少该病病人与家属、其他病人的接触。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也要尽量减少与医务人员的接触。

呼吸科专家说:正确采用对症支持疗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连日来奔波在北京市“非典”防治一线的北京朝阳医院院长、呼吸科专家王辰教授和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主任林江涛教授,在百忙中接受了记者采访。在谈到关于非典型肺炎的治疗时他们表示,就现在的情况看,正确采用对症支持疗法完全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实践的经验是:对呼吸困难者尽早使用呼吸机,对低氧患者及时给予吸氧,以维持生命体征,防止病情恶化;如出现严重中毒症状或重症患者,应给予糖皮质激素,以减少肺组织损伤和炎性渗出;要重视营养支持治疗以改善全身症状;如有合并细菌感染的情况出现,可用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等抗生素进行治疗;重症病人可使用免疫增强药物,如胸腺肽、丙种球蛋白和干扰素治疗;医院对于确诊患者应完善系统治疗和重症监护治疗。

王辰教授建议:医护人员应立刻学习有关“非典”的专业知识,提高迅速识别疑似患者的能力,避免因延迟诊断而出现病情播散或贻误治疗时机的情况;门、急诊医务人员一定要提高对于“非典”的识别能力,如有可疑病例应及时分诊作进一步检查。各医院应设立发热门诊,集中诊治出现发热且疑似“非典”的患者。

王辰教授同时指出,在当前季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并非就等同于“非典”,事实上类似症状在上感、流感等许多疾病中都会出现,而且这些常见疾病的发病率远高于“非典”。

ICU专家说:抢救病人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北京协和医院加强医疗科(ICU)主任刘大为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目前国内外报道情况来看,“非典”的病死率并不太高,国内国外都约为3%~5%,而且影响病死率的因素,主要还是年龄和身体基础情况等。所以老年人和那些原本有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人一旦感染“非典”是比较危险的。目前临床对已发生呼吸衰竭的危重病人,可按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原则进行支持性治疗。在这类病人中,最后需要ICU干预的约有20%,而其中需要借助机械来呼吸的病人约有10%左右,应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机械通气方法。基层医院在按照基本原则救治病人的同时,还要注意因地制宜,抢救病人时最好是首选自己最熟悉的方法,可能有助于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感染管理专家说:防止医院感染措施须细化

在北大妇儿医院找到了刚散会的李六亿。现任中华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的李六亿,现在是为北京市防治“非典”专家组成员,这会儿她正忙着制订防止医院感染“非典”的预案。

李六亿研究员说,这次“非典”尽管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了总的应对方案,但具体到各地区、各医院还须细化和完善,如现在很多人连戴口罩的方式方法都不对,进入“非典”病区必须戴12层以上的棉纱口罩,上下要密封,每4小时更换,或感潮湿时即更换。进入病房需穿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和工作帽。那种两头透气的口罩或者是下面敞开的面罩根本起不到有效的防护作用。每次接触病人前后需洗手和进行手消毒,她建议用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一类的快速手消毒剂。近距离操作时,或有可能有喷溅的操作?

 

返回专栏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