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科普知识数字财富>第二节 新技术中的人文价值
数字财富

作者: 姜奇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节 新技术中的人文价值


如何更好地“孤陋寡闻”
“孤陋寡闻”的网络革命
姜奇平

  新闻和历史总是被人们对立起来,新闻是活的,但它只有一天的生命;历史是死的,却长久存在而且永不过时。我现在做的,却是一件费力而不讨好的事情:寻找新闻背后的历史含义,或者说尽量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前台的新闻。历史是由一个个新闻事实串起来的,但每一个新闻事实并不见得真正可以构成历史。有些事情,在它发生的时候轰轰烈烈,让人误以为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但也有的事情,发生的时候默默无闻,但在历史上最终却被解释得轰轰烈烈。
  这两周网络上的事情可能就会是这样。人们关注的第一焦点,当然是微软9月30日IE4.0正式版的隆重推出,它抢尽了网上新闻的一切境头。在第一个48小时内,IE4.0就被下载了100万份,平均6秒钟一个拷贝,所有媒体上充满了对IE4.0的评论,以及它与Navigator的比较。我花了7个小时,经过两次断线续传,终于把IE4.0中文版迎回了家里。第一印象,就是“推”技术的强烈视觉冲击,IE4.0的七个中文频道,象条幅一样挂在我的19寸屏幕上,挡住我一列快捷图标,好象要独占我的桌面,强行把频道内容推进我的怀抱。我试了一下,但却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渲染得轰轰烈烈的“推”技术一直以来的一个困惑。是的,IE4.0现在可以离线浏览,但如果我不进入这个网页实际下载,在我离线的时候,没被点中的文章或其它内容,仍不能进入阅读,难道离线浏览只是帮我自动化地进行一下“另存为”吗?另一点,如果我不加以区分把整个频道的内容都弄下来,我必然会在为下载一些我根本不需要的内容浪费网上时间——由于电话要交费,所以我历来是开几个窗口同时浏览,不会让网上留多少空闲给“推”来见缝插针——“推”本身就需要单独花时间。业界对“推”技术当然是兴高采烈,因为可以“推”给我们看许多他们希望我们看的东西。“推”的意义何在?人们第一感就是,从网上“拉”信息太费时、费力,“推”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得到所需信息。说到网络加速,稍为专业一些的人士,会注意到硬件业的人士这两周也正引人注目地进入角色,先是INTEL公司针对ISP开发出类似proxy那样的用于服务器的网络加速器,令人们目光为之一亮;接着是需要使用两根电话线的67K“猫”问世,不料又有PCTEL公司开发软件MODEM在背后作“黄雀”;早些时候,微软收购了WebTV Network公司,意在将来用电视机在互联网上浏览……和这些轰轰烈烈的事情相反,我看到了一则没有任何报社采用的“电讯”,电头是“圣弗朗西斯科(1997年10月2日)……”。在报社里,这种连发电单位、发电人都没有的“电讯”稿,就是实习编辑也会看出它的不合格式。这则消息的标题是《NetMetrics 用WebTurbo 2.0for IE给网络搜寻和浏览带来革命》,再一看网址,是www.webturbo.com,敢情是公司自己发布的!我带着怀疑的心情,使用了WebTurbo,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竟感到一种从没有过的深深震撼,这是IE4.0所远不能带给我的。WebTurbo这个软件是不要钱的“自由软件”(有人把FREE SOFTWARE错误地译为“免费软件”,其实“自由软件联盟”在他们的宣言中明确反对这种译法。在他们看来,信息的自由不是一个钱的问题)。凭着每月数百小时的上网经验和对技术的直觉,我感到,这个被所有新闻媒介忽略的新闻事实,可能将是自YAHOO诞生以来,对网络的又一次革命!WebTurbo和目前所有那些所谓“把浏览器的图像功能屏蔽”之类的江湖网络加速“高招”不同,是一种真正基于智能理论的网络加速技术,这种被NetMetrics公司自己称为可以加快网速十倍之多技术叫做hypersketch(超略)技术,我不敢象生造“因特网”名词那样惹起众怒,姑且随便叫做“半推半拉”技术吧,待高手去推敲个合适的名字。WebTurbo采用“半推半拉”技术,在IE或NN上,不必一层层进入网页,只用调看一个普通网页的速度,就可以穿透网站上的每一层,直接象显示目录一样,显示出各个网页上的所有标题、内容概要和项目;如果感兴趣,再直接调出所在网页细看。之所以叫“半推半就”,因为它主动提炼信息,具有“推”的特征,但不是把网页本身全推给你,而是推到“一半”——只推给你一个概要的内容;它要你主动去浏览,具有“拉”的特征,但又不是让你盲目无助地非把整个网页“拉”到跟前浪费时间。这就解决了要“推”就一股脑全推给你,大包大揽;要“拉”就甩手任你扑腾,一点不管的问题。这两天,互联网上已有129万个与WebTurbo相关的网址,WebTurbo也被权威的ZD NET评为“十大互联网工具”之一。相信迟钝的媒体不久将会反应过来。
  现在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两个新闻事实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围绕互联网的软硬件发展,总是招招不离时代的“后脑勺”。信息时代发生的最有意义的变革,就是从信息数量时代过渡向信息质量时代。在工业社会后期和信息社会早期,财富随着信息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进入信息发达状态后,信息量过剩,信息量的增加不仅不一定能增加财富,还可能反而误事。比如说吧,我晚上八点打开电视,发现没有中国和科威特的足球赛,于是我到网上去找中央电视台节目预告,我发现中经网“为您服务”里的中央和北京台电视节目预告没有了,于是在网上键入“中央电视台”进行检索,不想一下出来了十几万条,哪一条是真正有用的呢?我发烧,我有病,我找到凌晨两点也没找到,只好用最原始的办法——再打开电视机,正好看到最后一分钟高峰进球,于是我只得把“过程”和“结果”放在一块儿看了。赶上这种倒霉事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找出办法从粗放的信息中提炼出高质量的有用信息。信息发达阶段的财富,在信息量一定前提下,与信息的质成正比。因此减少无效信息量,增加信息的有效性,就成为网络时代信息集约阶段的主题,和各种技术的焦点。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谁能解决得好,就能上《时代》周刊封面,顺带赚几十个亿玩玩;解决得不好,就被人家兼并或关张。就这就是上述网络技术发展的总背景。这时候,我就想起一个老词——“孤陋寡闻”,这倒好象是互联网进入第二阶段的生动写照:一个人独自坐在电脑面前,要把网上的海量信息压缩到最低限度、最少状态。因为在十几万条和“中央电视台”有关的信息中,我毕竟只需要一条:中科之战几点几分开始转播。
  不要说,“不就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筛选吗?我知道。”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不一定真的理解透彻了。看看信息论之父申农和诺贝尔奖获得者阿罗的经典信息公式吧,全是把信息量和财富通过一种简单参数直接联在了一起。这就是我们时代对信息本质的“最高概括”:财富与信息量成正比。这不明摆是过时的理论吗?我们的信息理论何尝有一种对于信息质、信息速率的基础理论和数学表达。我们经验上都知道的事实,却没有理论上的透彻理解。由此不难想象为什么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却解决不好。因为现在,比如说这两周来,我们在网络上的实践,并不一定是对信息本质透彻理解的产物,因此即使得到万众欢呼,也并不能保证它是完全正确的。相反,网络信息生产力的发展远远走在了理论的前面,需要我们从眼前的事实中,去理出这个时代技术本质的线索。然后再来看看哪种技术最有生命力。也许正是那些出人意料的发展,使未来变成清晰起来。围绕如何更好地“孤陋寡闻”这个焦点问题,我们来评价这两周的技术发展会特别的意义。从解决时代要求信息集约化这一核心问题的角度看,IE4.0“推”技术在它推出的时候就显示出它的局限性。让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假设(你千万只能当是假设)信息是情人,有用信息是老婆,你需要从情人中挑选一个做老婆。过去没有方法的时候,赶上一个是一个。现在你遇上很多情人(哇……!),你怎么筛选老婆呢?“拉”技术是要你自己一个一个主动去见面“甄别”,不用说它啦。“推”技术不过是按照你的粗略条件“批发”给你挑选,在剔除了歪瓜劣枣后,符合诸如“1米60”、“1米80”之类条件的,可能仍有一个加强排、或加强连(更不幸点,甚至有一个师)之多。你……算了,还是说我吧——我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招架不过来。保不准我为了查一个电视节目,一不留神从网上把整个电视台都搬到我家里来。我在网上听到一个关于“推”的笑话,说是推一天的NBA内容,可能要用整个一个赛季。更深一层想,当我选择频道时,我不过是选择了一个或大或小的类,但当整“类”整“类”的信息推给我硬看时,我是选择者呢,还是被选择者?罗洛梅说,“意志永远是起始于‘抗拒’某些事物”。这话也许并不对,当无数情人被“推”到我面前时,我抗拒不过来,自由的意志恐怕也就无处施展了。至于各种网络硬件加速,解决得了信息量的问题,但解决不好信息内容的有效性问题。这就好比用加快情人见面速度或缩短每一位约会时间的办法来处理数量太多的问题,如果目标有效还好;如果没有效果,岂不要把我累死?盖茨在“推”技术问题上,实际上是被PointCast牵着走,网景也是一样。

  “推”技术同“拉”技术比较起来,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它根本就没有对正主题。
  反观NetMetrics公司,他们的WebTurbo 不一定多么完美,但其“半推半拉”技术体现了一种巧思,一种解决问题的想象力。这是一种和发明YAHOO一样的创造性思维。YAHOO从一大堆信息中提出主题词进行检索,和WebTurbo透过层层网页提出信息概要,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属于那种想法并不复杂,但别人就是不去想的例子。WebTurbo本身并不靠什么硬件加速,但你用proxy进10个网页发现9个没用,再退出来,网速再高,也不如用WebTurbo一眼看穿10个网页中哪个是你要进的那个,然后直接进入快。另一方面,“半推半拉”技术中人既不是信息的奴隶,是主动寻找信息,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同时也不是赤手空拳者,是智能技术帮助下的高效信息提炼,体现了人的自由意志与技术的结合。通过化繁为简的技术,能动地选择信息,体现人的个性化具体目的,这个方向至少是正确的。抓住时代问题的聚焦点,通过富于想象力的方式解决,这是从乔布斯、盖茨到安德李森、杨致远一再证明过的成功之路。
  IE5.0应当向哪个方向去努力呢?依我看,盖茨完全可以也应当充分利用好Channel
  Definition Format(CDF)标准,但不是象现在这样把它当作划分“敌我”的工具,而是借鉴WebTurbo的思路,更细致全面而又简明地描述网页的内容,着眼于把选择个性化内容的权力更深入地交到用户手中。IE4.0刚出来,本应当多说“这孩子白白胖胖,前程远大”之类,可我说的全是“这孩子将来也是要老死的”,即使正确,也不中听。就此打住。PCTV:一个改变生活方式的机会最近几周来,整个世界下一步发展的图景突然显得清晰起来,一切细技末节都在黯然隐去,全球电脑界到处都在谈论同一个主题:电视。我当记者十多年来,还从没见过这么火爆的研讨会:3000人报名,因“门票”紧缺,90%的人被筛掉了。这就是11月12日-14日举行的中国网络界第一盛会——“中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及国际联网研讨会”,它是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已是第二届。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英特尔中国区总裁简睿杰(James W.Farrett)关于《英特尔:Internet的动力》的演讲。借助同声翻译,我惊奇地发现,英特尔现在变了,它不仅要给PC一颗奔腾的“芯”,而且还想充当互联网的心脏发动机。它的旗帜上已开始赫然飘扬起“可视互联PC”字样。我注意到整个演讲只字未提INTEL INSIDE,怕是想要INTEL IN TV或INTELNET了。两天以后,16日,在赌城拉斯加斯,比尔.盖茨在Comdex Fall 97上,也“英雄所见略同”地谈到,未来发展的一大方向,“是带网络功能的数字电视将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一个隐而未谈的背景,是WINDOWS98正在通过电视查看器(TV Viewer)和电视调谐器(TV Tuner),将人们的PC变成电视。
  有一个从来还没被人讲过笑话:萨伊、里根和格葛夫一起学习《圣经》,读到“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这一句时,意见发生了分歧。萨伊说,我的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是,供给创造需求。上帝是个厂商,他供给了光,于是人们自然而然产生了对光的需求。里根说,不对,我认为上帝的意思实质是,政府创造需求。因为只有美国政府扩张赤字,才能有效扩大总供给。格葛夫十分谦虚地等到最后,说,你们说的都不错,但我要做点引伸,我认为上帝的意思其实是,技术创造需求。因为英特尔公司带领技术不断升级,使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投资越来越大,才能持续不断给美国政府带来更大的赤字。
  一直以来,人们有一个抱怨,说WINTEL联盟一味地升级新技术,只是为了推销技术掏用户腰包才找出一些需求来让用户去“需求”。我经常听到周围的一些人在问:跟不跟进?这个技术有什么用?这一次,我想对他们说,WINTEL正在做一件好事,值得跟进。我看重的是技术的社会含义。电视网络技术涉及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改变我们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的机会。
  自从奔腾100解决软件播放VCD以来很久,许多人都在问自己:再升级还有什么意义呢?是开着风驰电掣般的P6在WPS上写关于久拖不决的下水道堵塞问题的报告?还是在300主频的MMX上用24倍速带硬解压功能之光驱加视频加速显示卡再加影碟卡最后用金山影霸软件播放VCD?或以56K的MODEM配ATX结构高速冲到一个DOS面孔的BBS站上说句HELLO?至于3D,我忙得没时间玩游戏拿它来干什么?……。显然,造成我们困惑的根源,不在于这些技术有没有用处,而是这些用处有什么意义。简睿杰先生关于票务大师(Ticket
  Master Omline,http://www.ticketmaster.com)的演示,首先纠正了我长期以来认为3D就是游戏的偏见。那天正在进行墨西哥和阿根延争夺世界杯决赛权的关键之战,网上订票处给出了赛场可移动视角的全息场景,简睿杰先生随机点中一个剩票,657,F区19-20。马上我们就看到了这个座位视角上的足球场。3D到了网上,在真实的生活中,增加了我作为主体选择的机会。现在不是售票员随意决定让我用什么视角看世界,而是由我自己决定用什么视角看世界。作为记者,英特尔公司关于Intercast(互播)的概念,进一步引起我的兴趣。在这里,通过动态视频,我可以点播、选放我想看的电视新闻,而不看那些我不感兴趣的诸如“开业剪彩、迎来送往”之类新闻。而不象现在,电视新闻象俏货搭配着“滞销产品”样不由分说把什么都一股脑塞给我。我不再是受众,倒成了“授众”,向播放者授意我想看什么新闻。网上的3D、视频和数字化电视,它使我们从客体变成了主体,从世界的被动看客变成了主动参与者。它改变工业社会那种让自我迷失于“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基本生活方式,改变那种“世界本是每个劳动者创造,但每个劳动者又都被这世界支配得团团转”的生活怪圈。这才是这些技术真正吸引了我的社会意义所在。为什么电视网络技术会有这样的意义,而过去的技术没有这样的意义呢?这里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个非常普遍存在的误解。当我们参观一个VCD、DVD和数字电视的展览时,常常听到扶老携幼的一家子这样的赞叹:哟,这DVD上的鱼可真清楚,来个猫非一头撞死在显示器上不可;或者说:还VCD呢,不如咱家录像机清楚。高清晰度并不是数字技术的社会意义所在,交互性才是数字技术与模拟技术的社会区别所在。在模拟技术的世界里,人是被动的、被决定的客体;而数字技术,为人类提供了成为主动的、选择性的主体的技术基础。数字技术的社会内核在于INTER-这个前辍中,而不是什么让馋猫迷登得往显示器上撞之类。日本当初模拟式高清晰度电视的失败,不是败在技术本身,而是败在模拟技术为基础的工业社会文化与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社会文化的时代较量上,是败在对人类主体应怎样发展的错误价值判断上。回到关于“技术创造需求”这个有争议的话题上来。抽象否定电脑“巨无霸”们创新技术,而不问技术的具体内容,是不对的。人的生活方式,说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需求和生活能力。在讨论重大技术走向问题的时候,关键是要问一句:它对我们的生存状态,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
  这几周,全世界都在跟着喧嚣电视网络,但我想,只有世界上最有远见,因而在人类中取得最多财富的那个人真正切近了主题——生活方式。(2087字)WebTV将要失落吗主持人:姜先生您好,非常欢迎您能来咖啡屋作客。
  姜奇平:谢谢!
  主持人:您是从事新闻评论工作的,我想一定会对一些时下比较流行的话题有着独特的见解,所以,今天想与您共同探讨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
  姜奇平:不妨说来听听。
  主持人:最近,有人预言WebTV将会在1999年以后失去它的市场,不知您有何看法!
  姜奇平:在我印象中,WebTV还只是个婴儿,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人们对新生儿大抵有两种态度,一种人说:这孩子白白胖胖,前程一定远大,虽然没什么根据,但可以当个良好的祝愿;另一种人说,依我看,这孩子老了以后,是一定要死的,虽然“揭示”了客观规律,但并不符合人们的愿望。今天我从你这儿又听到第三种说法,它好比是说,别看这孩子白白胖胖,不出三年,准从床上掉下来摔死。对此,我只能表示很惊奇。
  主持人:对,我和您也有同样的看法,我觉得WebTV还只是一项新产品,和Internet一样,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像这样一个新事物,在它还没有长大成人时,就说它一定不能成材显得有点为时过早。
  姜奇平:同样,在婴儿阶段就判断一个人前程远大,同样为时过早。未来学家指着一个婴儿说话的时候,他其实想的是,未来的潮流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这个婴儿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或者说这个婴儿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算人才。我认为,我们即将面对的时代,是一个通讯日益与计算结合的时代,这种通讯与电脑结合的潮流,它的实质是要通过通讯来解决信息量的问题,通过计算来解决信息质的问题。符合这个潮流的技术就有生命力。WebTV在通讯与计算结合这点上,是符合大潮流的。离开大的背景,去谈WebTV的生命力,免不了主观臆测的成份。
  主持人:不过,如果要看这个婴儿能不能成为运动健将,除了观测“大背景”以外,是不是也得讲讲遗传基因之类内因呢?姜奇平:我理解你的意思,在商言商嘛,咱们现在就看看技术本身。根据WebTV技术中模拟信号通讯成份与数字信号计算成份结合程度的不同,咱们可以把WebTV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通讯成份强和计算成份弱的,它主要依赖传统的TV作信道,数字化信息只是放在电视模拟信号不占用的地方,夹带着传送。计算能力强的数字化信息只是处在一种拾遗补缺的地位。这种方法被WavePhove和Datacast等公司广泛提倡,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在接收普通电视的同时,顺便把数据下载下来或存在硬盘中,好比“篓草打兔子”,顺带着。
  主持人:但这些预装的站点都是服务提供商为你预选的,如果你想随意地冲浪其它站点,还必须通过普通电话线连接。姜奇平:对,这正是这类WebTV设备存在的问题,因为它毕竟是以电视为主的,带有传统模拟信号技术的局限性。主持人:WebTV还有一种,就是WordGate提倡的方法,用电视作监视器,使Web主页通过一个电缆通道传往电视,与现存的视顶盒一起工作。姜奇平:这种WebTV是以计算为主,而以通讯为辅的。电视在这里成了配角。交互式的数字化信息是主角。第三种当然就是模拟信号通讯与数字信号计算混合型的,是用电视去显示Internet/TV混合物,NetChannel、微软的WebTV、Oracle的NCI、Inter的Intercast都用的是这种方法,他们大多数是用电视信号部分传送数据。
  主持人:这是不是可以说,它能够用于电视、广播了呢?姜奇平:不能,因为它过度依靠混合后的内容,以至于很难做一些范围涉及面广的业务,可能对于那些对某一领域比较感兴趣的人们来说,它有很好的市场(如金融服务、运动等)吧。但当把它用于如:电台、电视台等实际客户的实时广播中时,就存在一些实际的困难。主持人:我觉得WebTV最大的不便是当用户没有当地接口时,必须支付庞大的电话费用,而与他们想得到的信息相比,如此庞大的电话费实在不值,所以如果真想用WebTV工作,就必须有当地接口且不在乎付出高额的费用。如此一来,便显出了PC的好处。
  姜奇平:大家比较喜欢用PC的原因可能不只这些,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计算机是一种在价格降低的同时功能仍不断增强的产品,在WebTV的价格没有被大家认同之前,那些买了置顶盒去网络冲浪的人们,也会怀疑自己是否真正得到了合理的价格,并且在现阶段,计算机在许多方面要强于WebTV,这样,它们之间就不存在价格可比性,因为人们更多地还是看到它现在的功能。
  主持人:好象WebTV已经被我们说得一无是处了,WebTV的优点应该也很多。
  姜奇平:WebTV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是一个简易装置,能被更多数的人接受。
  主持人:“简易”太重要了,我对现在的社会很有感触,一个60多岁的老人,可能并不一定知道计算机的开关在哪,但国外许多7、8岁的孩子们却已开始熟练地应用E-mail了。
  姜奇平:这就是现在人常说的“后喻文化时代”的现象,由于新技术、新事物出现得太快、太多,青年人往往对社会现象比较敏感,接受起来也相对容易,所以年长的人反而要向年龄小的人学习。WebTV屏幕可读性非常好,界面清晰、简单,操作后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般人用几天时间,已经可以非常熟练地使用它了,这就给许多没有时间和精力的老年人带来很大的方便。并且,目前成千上万的20岁以上的人是在计算机周围长大的,他们不希望尤其是他们的孩子落后于时代,这样,如果WebTV能正确定位就会很好地服务于这个市场。主持人:这一点我的感触很深,WebTV对我来说更类似一个录影机(VCR),能让我很好地控制所看到的内容,通过WebTV,可以知道更多的新闻和事件。姜奇平:此外,它的价格也很便宜,并且打印机和适配器都具有优秀的性能,有内置的modem,这对很多人应该也很有吸引力。
  主持人:对于从事销售无线设备工作的人来说,好象就更有趣了,因为可以利用WebTV让公司实时追踪某个领域的产品在计算机内的存储区分配图,客户在家里只要装上WebTV置顶盒,就可以使他们即使在家里也能检查到所需信息。
  姜奇平:WebTV的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结构简单,适用于家庭与媒体连接,比如:电视。
  主持人:但PC-TV板卡,不是也可以将电视电缆接到计算机上,并且也能接收广播吗?
  姜奇平:是的,可是这里的技术含量要高得多,用不好它会破坏您的系统,且维修时你得求助于PC机和板卡生产商两家的技术支持部。这也是很多用户忠爱WebTV的原因,至少维修方面省去了许多麻烦。主持人:听说比尔·盖茨对WebTV也很感兴趣。
  姜奇平:这一直是他所倡导的技术之一,他曾在一星期内将十亿美元投入到WebTV的花费上,目的是让他的一家加利福尼亚子公司为能够通过电视屏幕邀游Internet制造了置顶盒。
  主持人:是不是可以说,比尔·盖茨看到了正在发生的一切,因为他并不看重钱,而WebTV对他来说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2000年到来之前,他应该做一些需要做的工作从而进入WebTV市场,WebTV 置顶盒将成为电视显视、Internet冲浪、廉价视频会议和电话系统的关键,也可以说WebTV在今后会大有前途。
  姜奇平:大多数人都对盖茨的决定有足够的信心,但我觉得比尔·盖茨更是一个炒卖未来的人,如果WebTV在1999年失落,比尔·盖茨会高兴,如果在2005年失落,他也会如此,比尔·盖茨计划在未来1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处于领先地位,他只是想确保无论哪一天,当高品质的视频广播流行时,他能置身其中。
  主持人:就不知道如果盖茨听了您这话会有什么感想?
  姜奇平:放声大笑!
  主持人:姜老师的评论果然与众不同,实在是佩服,那么,您能为今天的话题下个结论吗?
  姜奇平:下结论,我不敢说,也下不出合适的结论来,但正如您前面说的那样:WebTV是一个新产品、是一项新技术,它未来的命运如何要看今后我们社会的技术和生活会向哪一个方向发展而定,一个符合历史潮流的事物是能够被历史承认的!
  主持人:这应该已经是一个太不错的结论了!非常感谢您谈了那么多观点,希望下次能和姜老师再次合作。
  姜奇平:不客气!再见!
  ------------------
  转自万圣书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