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财富 作者: 姜奇平 第二节 生命能否承受网络之轻 鲍勃住在26层公寓上,彩电、冰箱、空调一应俱全,上班前匆匆用微波炉做了顿早餐。由于地面交通堵塞,他只能绕道乘地铁,赶往机械制造厂大楼。下班后鲍勃来到豪华气派的银行取出现金,然后到超级市场购物,顺便在街头邮局给儿子寄封信……。鲍勃是处在现代化中吗?用中国的眼光看,他也许是现代化了;但从美国的眼光看,这种生活方式早已该淘汰了。 这是因为“现代化”的标准不同:在美国,现代化的标志是充分信息化,时代的象征是电脑网络,在家办公取代耗资巨大的办公楼,方便快捷的通讯可以替代拥挤不堪的交通,电子货币取代现金支付,网上购物代替亲自去商场,电子邮件淘汰传统书信。但是在中国,工业化还在被作为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钢铁工业、建筑业等传统产业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蓝领工人还是现代化的主力军。这里有两种标准的“现代化”:一个是信息文明高度的现代化,一个是工业文明高度上的“现代化”。 中国当初提出现代化,是基于"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历史教训。"不甘于人后"可以说是现代化的初衷。由于中国提出现代化时,世界先进水平表现为工业化。所以我们把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目标是容易理解的。如果世界先进水平提高了,现代化任务的内涵也需要"水涨船高"。但是,如果单纯把现代化理解为一个静态的概念,以过去某一时刻世界先进水平为标准,以达到这个固定的水平为最高目标,别人进一步发展而我们仍"以不变应万变",就可能变成刻舟求剑,就仍然达不到"脱摆落后"这个初衷,就仍然可能"挨打"。 孤立、静止地理解现代化,可能导致与现代化初衷相反的结果,是十分有害的。海湾战争就是眼前的例子。伊拉克人用钱"买"来了一个"现代化",但它只是工业时代的现代化,当这种工业时代的现代化同美国信息时代的现代化在战场上较量时,伊拉克人吃足了苦头。 可以说,海湾战争就是工业社会同信息社会、工业文明同信息文明之间的较量。工业社会的现代化与信息社会的现代化一旦同台较量,结果大致上跑不出这种结局。因为这种结局是非常正常的。千万不能让"现代化"实现之日,成为重新落后挨打之时。现代化不光是与最初落后时的自己比较,更重要的是与现在领先时的他人比较。当前世界上发达的国家,制造业这样的传统迂回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急剧减少,下降到25%以下,而新兴的直接经济部门如服务业、信息业的份额急剧上升,达到60%以上。社会财富已向直接经济部门发生了彻底的集中。而这最终决定着社会竞争的经济基础。清王朝的覆灭,从经济学观点看,不过是英国工业产值高过农业产值,而中国农业产值远远低于工业产值这一事态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文化因果链的最后一环。令人震惊的是,早在1981年,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占到48%,接近一半。即使信息化程度达到一半的国家,尚可能抵御不了美国高科技战争手段一周的打击。这就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面临的严酷现实。 把信息化当作现代化的战略问题还是战术问题,有很大不同。人口问题当作战略问题,许多战术问题才迎刃而解。而本应作为战略问题的目标被当作战术问题处理,往往一直要到酿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后才能发觉。百年以来,特别是半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已比较成功地应对了从农业化转向工业化的挑战,现在,能不能成功面对从工业化转向信息化的挑战,取决于到底有多少人能够"睁开眼睛看世界",理解并实践信息时代的现代化。 ------------------ 转自万圣书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