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常识
- 目录
- 鼠疫来临 科学防控不恐慌
-
- 解读鼠疫
-
- 被老鼠咬伤后怎么办
-
- 鼠疫病原学
-
鼠疫来临 科学防控不恐慌
背景
8月1日,青海省卫生厅正式对外公布:7月30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子科滩镇发现一起疑似鼠疫疫情,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认为肺鼠疫,截至目前已确诊病例12例,其中2人死亡,其余10人主要为死者亲属。
8月6日,疫区的医学专家称,鼠疫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不会扩散,没有造成新发病例,继续住院隔离治疗的9人病情也较稳定,留观人员也没有出现任何异常。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所长王虎教授5日介绍,首例患者发病原因可以确定由自家散养的狗引起。
8月8日,海县鼠疫疫情解除封锁,除3例死亡病例外,未出现新增病例。
鼠疫,似乎离我们很遥远,而最近的新闻却让我们感觉到了它临近的脚步。有资料显示,在过去不到10年的时间,我国青海已经发生了3次鼠疫疫情。鼠疫为何会频频在青海发生?面对鼠疫疫情,我们该做好哪些预防?一旦发生鼠疫,又该如何科学防控?
我国鼠疫史
肺鼠疫多由腺鼠疫血行播散引起,少数为原发性吸入性肺鼠疫。患者临床表现为咳脓血痰、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发绀等;肺部体征较少,可有少量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本病的特点是体征与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如抢救不及时,可出现意识障碍,一般死亡原因为休克及呼吸衰竭。
在我国历史上,鼠疫流行区包括21个省区的638个县(旗、市),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青藏高原、东南沿海和滇南等地区。我国鼠疫发病高峰期为1860年至1949年间,其中,在1890年至1909年达到最高峰。
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的鼠疫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人间病例的发生均出现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及有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地区,呈散发或较小范围内的暴发状态,发病率急剧下降,但发生人间鼠疫的危险依然存在;至20世纪80年代,鼠疫疫情又重新活跃,90年代疫情明显上升,1981—2000年青海、新疆、西藏、甘肃、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和内蒙古9省(区)发生人间鼠疫699例。
目前,我国有11块鼠疫疫源地,多数分布在西北、西南,尤其是青海、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
青藏地区较容易发生鼠疫疫情,这和当地特定的环境有关:一是作为历史上多发的疫源地,野外一直存在鼠疫杆菌,二是当地农牧民有剥食喜马拉雅旱獭、喜马拉雅田鼠的习惯,而这两种动物都是鼠疫主要宿主。
肺鼠疫可防可治
此次青海鼠疫疫情,大家不必过分恐慌。鼠疫这种传染病由来已久,我国的专业防治人员对防控此疫已掌握了丰富的经验。肺鼠疫虽然凶险,但它也可用特效药治愈,治疗原则是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常用的药物有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第3代头孢菌素、氧氟沙星等。在抗菌的同时也加强对症治疗,如抗心衰、抗休克、减轻中毒症状等。淋巴结未化脓者切勿切开,避免扩散。和患者接触过的人,可服用四环素0.5g,4/日或链霉素0.5g,2/日肌注,连续6天,进行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是战胜鼠疫的重要措施。况且,许多省市也并不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发生本地病例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只要密切关注输入性病例,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人,在国内发生人间鼠疫流行的可能性不大。
其次,疫情发生后,疾控中心鼠疫防治专家立即赶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追踪管理、疫源地处理等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目前,疫区及周边地区已依法封控,当地物资保障充足,群众生产生活秩序正常。
防控做到几要点
由于近几年有些地方对鼠疫防治工作重视不够,医务人员鼠疫防治意识不强,防治知识宣传不到位,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动物鼠疫疫情出现了回升趋势。同时,由于我国许多省市多年未出现鼠疫病例,且鼠疫病例临床表现并不典型,医务人员在接诊到鼠疫病例时,有可能未及时发现,而导致后续疫情的扩大。因此,高度重视鼠疫防治工作、加强人员培训和防治知识的宣传是防控要点之一。其次,还应采取统一的灭鼠、灭蚤行动。防治鼠疫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
如果发生疫情,必须服从当地政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挥。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疫区。疫区居民如在家中或单位发现死老鼠、在外发现病死旱獭或其他病死动物,应及时向所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如果有人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血痰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一旦确诊,立即将病人隔离,由专业人员对病人用过、接触过的物品及房间进行消毒,并及时上报。如接触过鼠疫病人,应主动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战胜鼠疫,首先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只要诊治及时,多能治愈。其次,发生鼠疫时冷静应对,消除恐惧心理,做好各类医疗物资准备。第三,要提高鼠疫防护意识,把防治鼠疫当作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大家群策群力,就能把鼠疫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最后,提醒大家,发病前10日内到过鼠疫流行区,接触疫源动物,出现高热、淋巴结肿大的病人,应警惕其罹患鼠疫的可能性。第一例病人的及时发现与确诊,对本病预防与控制极为重要。
另外,对于到青藏高原自助行的游客们来说,应做好防跳蚤措施,尽量不要去吃旱獭等所谓的高原“野味”。
□ 贺雄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
解读鼠疫
鼠疫是一种古老的疫病,也是我国甲类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约为30%~100%,民间俗称“黑死病”。
鼠疫在历史上劣迹斑斑。有研究者认为,公元6世纪的全球鼠疫流行导致1亿人死亡和东罗马帝国的衰退;14世纪的全球鼠疫流行,在欧洲导致25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1/4。在中国,崇祯十七年(1644年)之前的数年中,山西、河北、北京都出现了症状类似于鼠疫的瘟疫,其发源地之一是山西的兴县,杀伤力甚强。例如崇祯十六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甚至有研究者称,此次疫情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鼠疫一般在啮齿动物之间流行。每当鼠间流行鼠疫时,就会出现大批的病鼠和死鼠,鼠死后,曾经从它身上吸食到有鼠疫菌血液的跳蚤就会离开死鼠,继续寻找其他活体动物吸血,于是就发生了传染。如果带有鼠疫菌的跳蚤叮咬了人,人就会染上鼠疫病。
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从动物—跳蚤—人的传播;二是通过人—人的空气飞沫传播造成肺鼠疫,速度非常之快;三是通过剥食患有鼠疫病死动物时,鼠疫菌直接进入创口感染,引起鼠疫。潜伏期为数小时到3天不等。各型鼠疫早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似,一般为急起的高热、衰竭、出血倾向、意识模糊、头痛及四肢剧痛、局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根据传播途径不同,鼠疫可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和轻型鼠疫等类型,可互相交叉发作。其中,腺鼠疫最为常见,而最凶险的则是肺鼠疫,由于肺鼠疫毒力最强,除了通过跳蚤,还能通过飞沫在人之间传播,所以病死率最高。肺鼠疫潜伏期很短,感染24小时内就会发病,患者会喷射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痰。
由于鼠疫大多通过鼠疫宿主传播给人类,因此要尽量避免接触鼠疫宿主。(夏连续)
被老鼠咬伤后怎么办
由于老鼠喜欢吃带有奶味的婴儿嫩肉,所以婴儿被老鼠 咬伤的事时发生。当熟睡的婴儿突然啼哭时,父母要仔细检 查一下婴儿,看看有否被老鼠咬伤。被老鼠咬伤的伤口很小,容易被忽视。由于老鼠能传播多种疾病,故被老鼠咬伤后,应及时处理。
遭鼠咬伤的急救措施:
(1)清创伤口。伤者要及时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而灭溶液把伤口反复冲洗干净,然后用2%碘酒或75%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但切勿包扎。
(2)湿敷并服药。对鼠咬伤的局部可用浓石炭酸涂抹和0.02%呋喃西林液湿敷,同时应用青霉素、四环素等进行预防性治疗。
(3)注射狂犬病血清。伤口处理完后,如被犬咬伤过重或高度可疑狂犬咬伤时,应立即到当地防疫部门注射狂犬血清。
(4)注射狂犬病疫苗。在注射狂犬病血清最少3小时后再接种狂犬病疫苗,这样才能有效预防狂犬病。同时,市民在捕捉老鼠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并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也非常重要,要经常洗手、不吃不干净的食物,蔬菜、瓜果一定要洗干净;如果发现家中食物有被老鼠啃咬的痕迹一定不要食用。
鼠疫病原学
鼠疫杆菌属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为多形性,革兰阴性兼性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缓慢,需培养72小时以上。
我国鼠疫杆菌共17个型,均以地方命名,如祁连山型、北天山东段型等。
本菌抗原结构复杂,已证实有18种抗原,即A~K,N、O、Q、R、S、T及W等,其中F1、T及W最重要,为特异抗原。F1为荚膜抗原,可用于诊断;131T抗原为鼠毒素,存在于细胞内,菌体裂解后释放,是致病及致死的物质。V/W抗原可使细菌在吞噬细胞内保持毒力,抗拒吞噬。T抗原具有外毒素性质,可作用于血管、淋巴内皮系统,引起炎症、坏死、出血等。
其他毒性因子包括鼠疫原(pesticin)、纤维蛋白溶酶、凝固酶与脂多糖内毒素等。
鼠疫杆菌在脓液、痰中和蚤粪、土壤中能分别存活10~20天和6个月至1年以上。细菌于煮沸后1~2分钟、55℃15分钟或日光照射4~5小时可被杀灭。5%来苏或石炭酸、0.1%~0.2%升汞等在20分钟内可将痰中病原菌杀死。
发病机理
病菌由蚤类叮咬而感染,细菌在引流的淋巴结内,被单核细胞吞噬,但不被杀灭,且能繁殖,形成含Ⅰ蛋白的荚膜及其他毒性物质。淋巴结乃呈出血性坏死,细菌可沿血循环及淋巴管扩散,波及浅表淋巴结及纵膈、肺门淋巴结。
10%至20%的患者发生多叶性肺炎,可为大叶实变及出血性坏死,脓肿。吸入染菌尘埃时主要引起肺部病变,但也可仅累及扁桃体及颈淋巴结。如未及时治疗,各型鼠疫均可发展为败血症,并波及肝、脾等脏器及其他淋巴结。
基本病变为血管和淋巴管的急性出血和坏死,局部淋巴结有出血性炎症和凝固性坏死,内有大量病原菌,邻近淋巴结也可累及。肺充血水肿,偶见细菌栓子所致的散在坏死结节。气管、支气管粘膜高度充血,务腔内充塞大量含菌的泡沫状血性、浆液性渗出液。各器官均充血、水肿或坏死。血多呈黑色,浆膜腔常积有血性渗出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