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杂集
野菊的功效
来源:网摘 2008年12月2日
野菊的功效野菊(《日华子本草》)【异名】苦薏(陶弘景),野山菊(《植物名实图考》),路边菊(《岭南采药录》),黄菊仔(《中国药植志》),野黄菊(《江苏植药志》),鬼仔菊(《广西中药志》),山九月菊(《辽宁经济植物志》)。 【来源】为菊科植物野菊、北野菊及岩香菊等的全草及根。 【植物形态】①野菊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亦可达120厘米。 顶部的枝通常被白色柔毛,有香气。 叶互生,卵圆形至长圆状卵形,长4~6厘米,宽1.5~5厘米,有羽状深裂片,中裂片较大,侧裂片2~3对,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先端尖,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被白色短柔毛及腺体,沿脉毛较密;具叶柄。 头状花序顶生,直径1.5~2.5厘米,数个排列成伞房花序状;总苞半球形,外层苞片椭圆形,较内层稍短小,边缘干膜质,中肋绿色,被绵毛或短柔毛,内层苞片长椭圆形,全部干膜质;外围为舌状花,淡黄色,1~2层,舌瓣长11~13毫米,宽2.5~3毫米,无雄蕊;中央为管状花,深黄色,先端5齿裂,雄蕊5,聚药,花丝分离,雌蕊1,花柱细长,柱头2裂。 瘦果约长1.5毫米,具5条纵纹,基部窄狭。 花期9~10月。 生长于路边、丘陵、荒地及林缘。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②北野菊多年生草本,高达150厘米。 茎直立,粗壮,近叉状分枝。 基生叶有时枯萎。 叶互生,卵状长圆形或阔卵形,长3~7厘米,宽2.5~5厘米,先端尖,基部稍呈心形、截形或近圆形,羽状或近掌状5~7深裂,裂片狭卵形或长圆形,有缺刻状锐牙齿,下面灰白色,密被分叉状短柔毛及腺体;具叶柄。 头状花序多数,直径8~12毫米,生于枝端,密集成聚伞状,有时近乎伞形;总苞浅杯状,苞片长卵形,覆瓦状排列,中肋绿色,革质,边缘膜质,褐色;舌状花管状花均为黄色,管状花疏生腺点。 生于路旁、山地或丘陵草地。 分布东北及河北。 ③岩香菊多年生草本,高达150厘米。 茎直立,多叉状分枝,生有微毛,较北野菊为稀。 叶较薄,长卵形,1~2回羽状深裂或掌状深裂,裂片长椭圆状卵形、披针形,有尖锯齿,下面微具柔毛;假托叶不显著。 头状花序多数,直径8~12毫米,生于枝端,稍下垂,集成近聚伞状;总苞半球形,苞片3~4列;舌状花1列。 长椭圆形,与中央的管状花全为黄色。 生于石质山坡、路旁。 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各地。 以上植物的花序(野菊花)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夏、秋间采收,晒干。 【化学成分】野菊全草含挥发油、蒙花甙、木犀草素的甙、矢车菊甙、菊黄质、多糖、香豆精类、野菊花内酯。 挥发油中主要为莰烯、樟脑、葛缕酮等。 【药理作用】见野菊花条。 【性味】苦辛,寒①陶弘景:味苦。 ②《岭南采药录》:苦,寒。 ③《陆川本草》:甘,寒。 ④《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苦辛,无毒。 【功用主治-野菊的功效】清热解毒。 治痈肿,疔疮,目赤,瘰疬,天疱疮,湿疹。 ①《本草拾遗》:破血,妇人腹内宿血食之。 又调中止泄。 ②《纲目》:治痈肿,疔毒,瘰疬,眼息。 ③《纲目拾遗》:治蛇咬,梅疮,天疱疮。 ④《植物名实图考》:捣敷疮毒。 ⑤《分类草药性》:根,解烟毒。 治头目眩昏,男子虚淋,女子白带。 ⑥《陆川本草》:清热解毒。 治温热头痛,赤眼,痢疾。 ⑦《上海常用中草药》:治鼻炎,支气管炎,咽喉肿痛,湿疹,皮肤瘙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鲜者1~2两);或捣汁。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或塞鼻。 【选方】①治疔疮:野菊花根、菖蒲根、生姜各一两。 水煎,水酒对服。 (《医钞类编》)②治痈疽疔肿,一切无名肿毒:㈠野菊花,连茎捣烂,酒煎,热服取汗,以渣敷之。 (《孙天仁集效方》)㈡野菊花茎叶、苍耳草各一握,共捣,入酒一碗,绞汁服,取汗,以滓敷之。 (《卫生易简方》)③治瘰疬疮肿不破者:野菊花根,捣烂煎酒服之,仍将煎过菊花根为末敷贴。 (《瑞竹堂经验方》)④治天泡湿疮:野菊花根、枣木。 煎汤洗之。 (傅滋《医学集成》)⑤治妇人乳痈:路边菊叶加黄糖捣烂,敷患处。 (《岭南草药志》)⑥治蜈蚣咬伤:野菊花根,研末或捣烂敷伤口周围。 (《岭南草药志》)⑦治白喉:㈠野菊一两,和醋糟少许,捣汁,冲开水漱口。 ㈡野菊叶和醋半匙,将野菊叶捣烂后,加白醋调匀涂在喉头。 (《贵州中医验方》)③预防及治疗疟疾:㈠鲜野菊揉烂。 塞鼻。 每天塞二小时,两鼻孔交替进行,连用三天。 ㈡鲜野菊一两。 水煎服。 连服三天。 (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