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人文知识最好的时光:侯孝贤电影纪录>《悲情城市》十三问(6)
最好的时光:侯孝贤电影纪录

作者: 朱天文

《悲情城市》十三问(6)



  第十问做不到的时候怎么办? 

  这就是理由啦,剧本,不可能也不会,等于电影。 

  今年坎城影展有人问温德斯他自己的电影最满意是哪一部,他说在脑子里。而且我想,将是永远在脑子里。 

  剧本构思完成时,绝对是电影全部的工作期间最快乐的一刻。那时你觉得啊这片子铁定把全世界打挂!你踌躇满志,意兴风发到神经兮兮的地步,如此持续好几天。再来,你必须开始执行这部旷世巨作了。于是你必然遇到千古以来至今仍未解决的问题,理想如何落地于现实中。然后你开始生气,挫折,沮丧,在芝麻俗务里消磨殆尽。没有夸张,电影拍摄的过程,最后就是一场不断打折扣的过程。 

  这样说来,只有宿命论的份了?那倒又不是。 

  譬如演员,因为台湾缺乏像好莱坞那样普遍整齐的专业演员,大量用非职业演员演出时,首先你很难把镜头切得太近,他们没有任何表演训练足以支撑个人暴露在特写底下,你只好多以中景远景。既无法依赖演员达到戏里的要求,你只好在场景里营造出一种气氛让他活动,因此你会特别注意选择场景,借重环境的特异味道烘托出人。非职业演员素涩无华的节奏,亦逼迫你非得更接近于真实世界中的面貌配合其节奏。你非得将摄影、造型、画面光影、所有细节,乃至说故事的方式,皆统一于这个节奏里。当这些全部合起来作为成品时,就是你的形式亦即内容了--那种在长镜头的单一画面里用场面调度来说故事的写实拍法。 

  始初这样拍摄,实在是不得不如此,有其迫切性,故有其力气。此从行动当中出来的美学,倒是避除开学院或理论可能负载的造作倾向,而趋吉于自然。最终,它却变成了别人所难以取代的特质。 

  不同环境产生不同成品。第三世界美学意识,在开头,往往是为了克服器材和技术上的困难,想尽办法而发明出来的一种表现方式。它当然不是欧美先进电影工业国家需要去用那种方式拍摄的。创作态度这样被动缺少自觉?但我认为这是重要的事实。成品在先,自觉倒在之后。凡以为怀抱第三世界美学意识即可拍出第三世界电影的人,果然也都是不知拍电影为何物的人。 

  自觉并非在拍片当下要如何做、做什么,对不起,那是一点用处都没有。自觉是在了解你的作品何以是目前这个样子,变成你这个样子的原因与结果是什么,明白这一层,你先已解脱了宿命论。你可以把不利的环境转为自己所用,创制出属于这个环境才会有的形式风格。 

  然后你会明白,作品一旦累积到成为一种风格,是风格同时也是限制了。再来的难度,才真正难。你不仅要足够聪明到看出这个限制,也要足够勇气到去打破这个风格。勇气,因为若你一时半会儿还搞不出什么新玩意的话,极可能便赶快回去那个熟悉又保险的风格里。也许躲一阵子,或一辈子--只要不会受良心谴责--惟视个人造化而定。 

  做不到的时候怎么办?譬如《悲情城市》。四十年代台湾的生活,拍中间常常是道具也缺,陈设也无,结果只好用光影的比例设法把那些颓败处遮掉,明暗层次,障眼法造出一种油画的感觉。如此毕竟能变生新物出来吗?看看吧。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