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人文知识最好的时光:侯孝贤电影纪录>《童年往事》制作感受 
最好的时光:侯孝贤电影纪录

作者: 朱天文

《童年往事》制作感受 



  这是一部自传性浓厚的电影,可以说,几乎就是侯孝贤导演的生平。早在第一次当老板投资拍摄《小毕的故事》之后,侯孝贤即想以这个题材投资拍片,第二部"风柜来的人"拍出来,却演变成另一个故事。时隔两年,在负债累累的情况下,侯孝贤曾经考虑过各种商业性的选材和拍法,结果到底不能忘情于"童年往事",遂由中影出资拍摄。 

  这番辗转的经过说明了某些事实,其中一件便是"侯孝贤已成为目前台湾电影最重要的创作者之一"。他电影中的原创力,以及属于他自己的电影语言,使他置身于电影"工业"之中,而跳脱之外,成为创作者,通于文学兴诗。这种素质形成侯孝贤电影的基调。 

  "童年往事"里,可预见他还想要超过个人创作的境界,走向更广阔普通的人生全面。此在编剧和拍摄过程中,倾向于舍弃种种设计、臆造、编排或自我风格的沉溺,而更喜欢选择原料跟事实,相信事件的原貌最具说服力,才能够是充实动人的。 

  片子的主景即在高雄侯孝贤老家,无人居住的破房子翻修后,重现二十几年前的生活样式,物是人非。当年的哥儿们唯阿猴还在,有一天骑单车来看老朋友,老朋友在阿猴眼里永远不是什么侯导演,仍然是当年那个爱唱歌爱耍宝的阿哈咕。邻居王妈妈说:"阿哈得到金马奖,我替他在地下的父母感到高兴。"某日侯孝贤刚吃掉一个便当,王妈妈又送来一大碗炸酱面给他,侯孝贤叹道:"谁帮我吃掉罢,不吃掉我会被王妈妈打死,吃掉我会胀死。"工作人员大家都笑了。 

  五月十一日开镜,七月底杀青,拍片现场像是一个大家庭。感谢所有同仁,我们共同做出的一件诚实的作品;感谢王妈妈、张俊贤、叶有中、王德兴夫妇的热心帮忙。也感谢许多不可知的因缘聚合促成了这部电影的完工。 

  一九八五·七《炎夏之都》自序 

  令我想起刘大任信中的话,录在这里。 

  "这几年,因为下海的缘故吧,你小说写的少了,觉得很可惜。电影固然也重要,究竟只是集体创作。台湾电影,目前有你和孝贤、德昌等人的东西可看,意义也十分重大。尤其你同孝贤的合作,拍出了台湾的童年,这是一个新传统。民族文化人格,童年人格的创造是个底子,印度的Ray和泰戈尔,也有过这种贡献。不过,我还是觉得可惜,小说同编剧,究竟是两个世界,小说是独立自足的宇宙,它的要求,自然也就苛酷得多。记得你什么地方说过,想花几年时间写长篇,这个想法,不会放弃了吧?如果自学感慨益深,千万莫掉以轻心,回头看,五年十年,常是眨眼间事。" 

  联合国门前有一方巨石,叫做"一眼望穿",刘大任写道,"我这一望,却也十二、三年了。" 

  从事电影编剧四年多以来,越来越深切感到,电影永远是导演的,编剧无份。最热闹的环境和事业,常常却起倦寂之心,想逸脱而去。便忽然很想做一件完全是属于自己的事情,这样的心情写了一篇"炎夏之都",并且用它取作书名。 

  收集的六篇小说,"外婆家的暑假"原是杨德昌一部电影的构想,希望我先写出一个故事,后来他并未采用拍成电影。"童年往事"是剧本小说一起写。"柯那一班"本来也是电影题材,可惜被我写坏了。所以另外三篇能离开电影拍摄的动机和目的而写,自己也觉得高兴。 

  但我心里每有一种就此不写了的冲动,因为再怎么写,也写不过生活的本身。作者的一通篇文章,往往还不如平常人的一句平常话。那些广大在生活着的人们,"不写的"大众,总是令我非常惭愧。因为人,才是最大的奇迹和主题。 

  由时报出版公司与三三书坊同时出版"炎夏之都",真要谢谢陈怡真、季季、陈雨航的婉转相迫催稿的耐心,不然这本小说集恐怕还不知道在哪里。 

  一九八五·八·五·景美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