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人文知识直面内心的恐惧>第4章 害怕既定的规律——歇斯底里人格
直面内心的恐惧

作者: [德]弗里兹·李曼

第4章 害怕既定的规律——歇斯底里人格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大人的权威不容孩子质疑。天堂第一个神话就与此相呼应,亚当和夏娃没来由地被禁食智慧之果,这恰好激发了人类天生的好奇,两人因此触犯了禁令。
  “每一段开始都有一位魔术师…”——赫塞(HHesse)

  歇斯底里人格者追求离心力,他们才不把那股聚拢且集中的万有引力放在眼里,只是翘首期待新鲜感,不断追求新鲜、惊险和刺激,随时臣服干外在的引诱和内心的呼喊。
  他们讨厌传统、束缚和既定的规律,害怕自由受到束缚,责任、义务和前后一致是他们最大的恐惧。



“歇斯底里人格”特征

  追求改变与自由、好奇心强烈、追求刺激、喜欢冒险:热情洋溢、调情高手、花样百出、肯定所有新的事物:夸张、自吹自擂、装腔作势、爱慕虚荣;任性、口不择言、不想后果;及时行乐、不负责任、逃避束缚、自欺欺人、渴望被肯定;排拒最终的、既定的人串物,害怕自由受到约束:爱冲动、无力抗拒诱惑、没有原则、易怒、脆弱、不理性、不合逻辑…


一既定即不定:歇斯底里人格诊断

  他翘首以待新鲜感,不断追求刺激、新奇的印象与惊险,随时臣服于外在的引诱与内心的呼唤。

  新的东西有魅力,认识新鲜玩意儿是一种刺激,喜欢冒险犯难属于我们天性的一部分,就像我们追求长久的关系,希望受到保护一样。我们喜欢冒险,远方的国度魅力四射,新奇的印象与经历让我们跳脱熟悉的框架,充实、开启生命新的扉页,变化我们的气质。茫茫人海中寻觅新面孔,驱使我们彻头彻尾认识自己,尽量利用自己的特质,尽可能邂逅各种人,变得成熟又完美。

  我们要讨论第四种,也是最后一种恐惧的原型:排拒最终的、既定的人、事、物,害怕自由受到约束。这种恐惧是强迫人格的倒影,强迫人格者对自由、改变以及冒险十分畏缩,这一章要介绍的歇斯底里人格恰恰相反。他们竭尽所能追求改变与自由,肯定所有新的事物,性喜冒险。对他们而言,未来表示大门敞开,大好机会等着他们。相对的,强迫人格认为有功效的束缚、传统以及既定的规律,最不讨他们欢喜。套一句俗语。他们的座右铭是“既定即不定”——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可以约束他,耍他负起责任,没有永久有效的东西。摆脱约束

  所有的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应该富有生命力、有声有色——唯有当下与眼前才重要。及时行乐,也许机会永不再来:事情过了就过r,毋须追究;未来一片海阔天空。机会无穷;但不是那种先行计划好的未来——太~成不变了,重要的是对未来态度开放,随时准备摆脱过去。

  这样的人不把那股聚拢且集中的万有引力放在眼里,只想依照反其道而行的离心力活在片刻之中,他抛开计划与明确的目标,只是翘首期待新鲜感,不断追求刺激、新奇的印象与惊险,随时臣服于外在的引诱与内心的呼喊。种种规定与律法都让他觉得透不过气来,自由无比重要,遵守规定会限制他的自由,所以他不把规定放在心上,或是转个弯我行我素。他拼命追求的自由比较像是要摆脱什么,而非自由地去做什么。

  一个不打算接受大自然规律、生活规范,也不愿遵守人与人之间的游戏规则的人,会是什么样子呢·他如同生活在橡皮世界,这个世界表面看来随和、有弹性,朝令夕改,反正他也没有严格遵守,总是找得到脱身的法子。因果关系存在于自然界——我并未认可,此时此地刚好起不了作用哩。

  这么一来,义务、有约束性的东西他当然敬而远之:生物方面如男女有别、年老与死亡,风俗习惯与游戏规则,规范与法律。总而言之,这蝗不以我们意志决定的、称之为“真实”的东西,例如事物的真相,最让他感到害怕;但是法律不可或缺,所以他只好努力适应并且多方容忍。

  他对待这个称作真实的东西很抗拒:质疑、比较、轻视或者视若无睹,他试图将之强行驱散,逃之天天,要不然就尽量避开,不承认它的存在。于是,他获得了假自由,活在虚幻的世界中,做着春秋大梦,不识人间的真相,随着时间的流转,假自由越变越危险。他跟中的实情裹着谎言的糖衣,没有真实性,越是远离事实,越要为不知民间疾苦的假自由付出代价。他将发觉自己懂得太少,事情的发展经常不如他意,失望之余,益加蜷缩在自己幻想的国度,虚幻国度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裂缝越来越大,造成了歇斯底里人格的恶性循环。

向诱惑俯首称臣

  让我们看清楚虚幻世界的面目,前文曾提及,因果关系、事情的发生与造成的结果,是我们存在的一个实相,这迫使我们遵守法律,藐视者将受到处罚。歇斯底里的人却觉得这些让他动弹不得,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时,他就靠着驼鸟策略混过去,假装根本没有这些因果。如果他心中的渴望搔得他无法自处,他就不理会将引起什么后果,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他天真地奢望自己的所做所为不受常理人情的制约,至少这一次不会应验。他整个人被当下的愿望盘踞住,只能罔顾常规:跳过因果,向诱惑俯首称臣。举一个例子说明:

  有一个班级举行慈善义卖徽章的活动,每个女学生都拿到一张纪录捐款金额的单子,而且必须推销一定数量的徽章。13岁的英格可爱大方,带着甜美的笑容走向人群,没有人忍心拒绝她。没有多久她就把徽章都推销了出去,她觉得应该犒赏一下自己,突然想吃甜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她这么辛苦,受之无愧。收到的钱在向她招手,可以拿来做不少事呢。她不去想钱怎么来的,目的为何——此时此刻是她的。她无法把甜食从脑海里赶出去,就拿了一些钱去买她最爱吃的糖果——怀抱着一个模糊的想法,认为事情会摆平的,而当务之急先满足她的饥渴。

  这是很典型的歇斯底里人格:欲望有若骤然拉满的弓,装满了需求。每个冲动,每个愿望都得立刻获得满足,等待是不堪的;诱惑如此之大,而他无力抗拒。

  学生们要在同一天交出单子和收到的钱,这位女学生怎么办呢?她要求老师多给她一些徽章去卖,之后她再把钱交出来。她告诉老师原先收的钱放在家里(在事件发生的当儿杜撰借口也属于歇斯底里人格的特质,他将需要更多的借口与谎言来提高自己的可信度,于是理由越来越薄弱,离事实也越来越远)。她拿到了新的徽章——先争取到时间,希望这当中发生奇迹,让她脱困(先争取时间,再做出新的承诺来拖延时间,也是典型的特质)。到了该交出钱的傍晚时分,她忽然灵机一动:她告诉邻居妈妈出外访友,而她需要买几本作业簿,可否借她一点儿钱?邻人借钱给她,她再一次争取到时间,奇迹果然发生了;至少她现在有足够的钱交给学枝了。她忍不住盼望邻居忘了她借钱的串,她自己的策略是“不去想它”,但愿邻人不会记得那几块钱。

  歇斯底里的人常常这样,天真地以为这事摆平了,

  “不知者无罪”,而且人是有忘性的。从这里可以观察到推拖的倾向,偷钱之事被忘得一下二净,只记得自己合情合理的向邻居借了一点儿钱,有朝一日当然会奉还(暂时不去想如何还,何时还的问题)。如果哪一天邻居非她所愿提起这事,她将致歉;或许邻居真的忘了,才那么一点儿钱哪,何况我也帮过她忙;也许突然有人送我一大笔钱,或是我帮她做事抵偿——船到桥头自然直。

  几天后邻居向英格的妈妈说起借钱的事,事情曝了光,如果她适时承认一切,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不好收拾了。当她的愿望浮现,挥也挥不去,必须及时予以实现时,骨牌一张张倒下,要为一时的满足付出高昂的代价。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歇斯底里人格典型的行为模式:心有所盼便鬼迷心窍,不立刻获得满足绝不罢休,别的事无法让他分心;不睁开眼睛审视自己的行为,不想后果;争取时间,盼望奇迹;所谓的急中生智,娄子越捅越大,挖东墙补西墙;按照自己意思捏造、篡改故事;自然而然忘却不愉快的事,尤其是自己的罪恶感;最后,愿望战胜一切,等待免谈。尼采的形容很适合这样的人:

  “记忆告诉我这件事是我做的,但我的自尊心却说不是我干的,它不容反驳。最后,记忆妥协了。”

  歇斯底里的人面对真相、时间的流逝、守时与否,也是这般宽宏大度,觉得时问压力之类的扰人清梦,毋须如此斤斤计较,经常带给别人很多麻烦。当不负责任的小孩

  让我们探讨生物学上的事实,性别造成的异同、成长的过程以及衰老等问题。这些歇斯底里的人也不肯乖乖就范,他喜欢当不必担负责任的小孩,至少要让青春留步,因为这个世界对孩童总是比较宽容,不会要求他负起全责。负责任的定义是,他被法律绑得紧紧的,做事必须贯彻始终,这让他感到不快。至于衰老,他可以想办法慢一点儿变老,心理年轻就好,用不着告诉每一个人他真实的年龄;只要看起来不老,就可以青春永驻。从衣饰着手,穿年轻一点儿的服装,使用化妆品,靠着美容整形支撑不老的传奇;千万不能忧虑或激动,告诉别人他受不r这些折损,躲不掉的时候宣称身体微恙,不必烦恼或生气。

  他以同样的态度看待伦理与道德。既然不喜欢这些大道理,何必死守呢?一次也不行,谁能够分辨是非善恶,立场观点都是比较而来的。他的世界可塑性极高,柔顺随和,犯错都是有理由的。更何况,谁知道他现在做什么,以前又做过什么事呢?他的想法海阔天空,只要他能按照自己的版本说服自己,谁又能提出相反的论调?

  逻辑也是个讨人厌的东西,不过他仍然有办法绕道而行,自己的逻辑也是逻辑的一种,虽说略有差异,却未必逊色。当他的想法大逆转、别人无法心领神会时,他认为别人不合逻辑,有问题的是对方,如此自已才站得住脚。说得俏皮一点儿,他潜人对方的阵营,赢得信赖之后再设法将死对方!他自行演练出一套假逻辑,有意无意地说谎,把别人耍得团团转。

  他对自己的恐惧——责任、义务与前后一致——并不知觉。形诸于外,他害怕置身于广场上,害怕站在街道上,害怕停留在密闭的房问、电梯、火车厢里等等。他这是把真正的恐惧移转到旁的、无害的、他可以避开的东西上,例如怕搭电梯或怕过桥,避免做这些事情。也就不怕了。事实上他忧惧的是自由受限制,诱惑人的情境,他难以与之分庭抗礼,一方面弃之可惜,另一方面又没胆子尝试,内在的冲突转化到外因性的恐惧,以便消解无法拒绝诱惑的冲突。如果我不再,至少不再单独过马路的话,就不会与诱惑不期而遇了。当然这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无法完全免予恐惧,他还是需要与恐惧面对面,双方交战争锋;若他觉得山穷水尽,寻不着出路,将陷于惊惶失措之中,想“向外逃逸”,无法理智地考虑自身的情况。活在当下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