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读 作者: 梁文道 046查尔斯?兰姆 047《伊利亚随笔集》 很多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到了后来都只剩一个名字,文学史会描述说他非常非常重要,但事实上已经没有多少读者会去看他的作品了。查尔斯?兰姆(CarlesLamb)就是这样一个名字。他在19世纪被认为是英国最有代表性的散文家,到了20世纪,很多中国学者,尤其是“五四”文人,喜欢并翻译它。兰姆的很多作品都曾被引荐到中国,但过去一直没有被完整翻译。很多散文名家和文学界的重要人物都曾大力推荐查尔斯?兰姆,并希望中国读者多向他学习。但到了今天,年轻一代读者对查尔斯?兰姆知道得并不多,甚至在西方英语世界里他也被认为是一个过气的老古董。 我们通常把文学分成小说、诗歌、剧本以及散文四大文类。中国是一个散文大国,自古以来就有不少散文名篇,很多文学大家除了写诗,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就是散文。到了现代,白话文运动兴起之后,中国的散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然也受到很多西方散文家的影响,尤其是英国,而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散文家查尔斯?兰姆。 虽然作者已死,我们不能从一个作品推断作者的为人如何,更不能假设作者的为人跟作品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关系。但是散文不同于小说,历来有一种说法,小说家可以用小说撒谎,但一个散文家不能用散文撒谎。当散文家在文章里提到“我”的时候,必然在吐露真挚的情感。 如果你想学英文,看查尔斯?兰姆的文章一定不是最好的入门,里面太多生僻的古字和典故,他文风陡峭,惯常使用巴罗克式文体,但他的长处在于即便用这么古怪的方法依然能够写出真挚的情感。他常常令你觉得可爱温润,即便他笔下没什么太特别的事,但你依旧乐于反复阅读,并觉得非常感动。他的作品里最有名的要数《伊利亚随笔集》(EssaysofElia),有人说这是他唯一一本散文选,近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重新出了精装插图本,由刘炳善先生翻译,译得相当不错。 既然散文关乎性格,那么查尔斯·兰姆是个怎样的人呢?他一生的遭遇相当不幸,出身贫穷,父亲是一个律师的亲信佣人。他天资聪颖,用功读书,7岁时进入为贫寒子弟而开设的伦敦基督慈幼学校念书,认识了后来的大诗人柯勒律治,跟他成为终身的好友。他的拉丁文学得很好,是高材生,可惜口吃,不能升入大学。他14岁即辍学自谋生活,先在伦敦南海公司、后在东印度公司整整做了36年职员,直到50岁退休。所以,他曾经开玩笑说自己的真正著作“全集”就是每天在公司里登录的那些大帐本。 兰姆小时候常去外祖母家的庄园住,认识了一个叫做安妮?西蒙斯的漂亮女孩,俩人青梅竹马,到了20岁,他想跟这个姑娘求婚,但姑娘没看上他,最后跟一个当铺的老板结了婚。在失恋的打击下,查尔斯?兰姆一度精神失常,在疯人院住了六周才得以复元。次年,他家里发生一件大祸:大他十岁的姐姐玛利因日夜赶做针线活贴补家用,过度劳累,发了疯病,竟拿小刀刺死了自己的母亲。这件事决定了兰姆一辈子的生活道路。为了赡养老父亲、照顾疯姐姐,他把沉重的家庭负担完全挑在自己身上。 姐姐状况好的时候,俩人可以一起读书写字,兰姆还把莎士比亚的剧本改成散文版的故事,让大伙儿都能够看懂,这正是我们熟知的那本《莎士比亚故事集》(TalesfromShakespeare)。姐姐病情不好的时候,她自己常常有预感,知道快要发疯了。这时候她会一边拖着弟弟的手一边哭,一起走向疯人院,等到病情好转时再回来。 兰姆曾爱恋过另一个邻居的姑娘,但他还没来得及说话,女孩就去世了,他只能写个文章表示怀念。再后来,他又向一个熟识的女演员求婚,信刚刚发出去,他考虑到自己如此贫穷,又有个姐姐要照顾,于是又打消了念头,写了封信“你当我上一封信没说过吧”。为了不让姐姐流落到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