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人文知识《蓝色精灵──伟哥报告》>辉煌的梦想
《蓝色精灵──伟哥报告》

作者: 蓝色精灵

辉煌的梦想


1847年,查尔士·辉瑞和查尔士·厄尔海姆两兄弟,离开了养育他们的德意志土地
,横跨大西洋,来到了美洲新大陆,以实现他们的伟大梦想。
查尔士·辉瑞开了一家药品公司,开始了他艰难的创业历程。
1944年6月的一个清晨,法国南部诺曼底海滩,硝烟弥漫,弹雨横飞。每个美国
士兵的急救包里都有印着Pfizer辉瑞标记的盘尼西林药片。
正当二战的烽火蔓延全球之际,在医学领域,另外一场战争也开始了。这就是对
抗感染的战争。尽管亚历山大·佛莱明在1928年发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有效的抗菌
素──盘尼西林,但由于这种物质的极度的不稳定性,使得它无法在短时间内释
放有效成分。所以在盘尼西林发现以后的十几年中,一直没有成为真正的临床药
品被大规模使用。但现在由于战争的爆发,对这种特效抗菌素的需求一下子剧增

当时,英国人在这方面已经开始研究,但几经努力都无法突破。英国政府不得不
向美国求援。1941年,他们派出两名科学家来到华盛顿,希望美国科学家能够帮
助他们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来大规模制造盘尼西林。经过筛选,有三个美国制药
公司参与了盘尼西林项目,辉瑞也是其中之一。
辉瑞用她自己的经费迅速投入实验。很快他们就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当时的
辉瑞,只是一个很小的化学药品公司,却能独立地研制出盘尼西林的柠檬酸盐化
合物,成为三个公司中唯一的成功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由于辉
瑞的努力,一种可靠的大规模生产盘尼西林的制药工艺产生了。1942年,辉瑞的
巨大努力得到了美国政府的认可,一年之后,辉瑞的制药机器迅速运转起来,成
为唯一的向美国政府出售盘尼西林的制药公司。
盘尼西林的工业化生产不仅对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医学上的一次
革命,它宣布了一个抗生素时代的开始。
藉着盘尼西林的巨大成功,辉瑞也迅速壮大起来。
参与二战是辉瑞的最大荣耀,也是她历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战后,辉瑞继续在抗生素领域里投入了大量的研究。40年代末,辉瑞的科学家们
发明了另一种抗生素新药──土霉素。土霉素成为辉瑞的巨大财源,使得她能够
在新药的研究开发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辉瑞成为一个以研究开发为本的大型制
药公司。
从50年代开始,辉瑞开始了跨国经营。在英国、比利时、西班牙等地开设了一系
列子公司。接着,辉瑞在欧洲的每一个国家都有了分支机构,在日本、台湾也成
立了研究基地和制药厂,真正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制药巨人。
150年前,查尔士·辉瑞的伟大梦想现在已被他的后继者们实现了。
辉瑞魔方
1997年5月的一天下午,辉瑞首席执行总裁威廉·斯蒂尔,像往常一样,走出他在
纽约曼哈顿总部的办公室,来到大楼底层的健身房,开始他的例行健身锻炼。
“今天有什么小道消息么?”他问他的健身教练,一位健壮的小伙子。这是他了
解员工心态的一种惯用方式。
“每个人都人心惶惶,有人说我们要被人兼并了。”小伙子回答。
斯蒂尔听了轻蔑地一笑,“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很多制药公司都在搞兼并,像格
莱斯克和惠康,都在妄想制造出百亿美元的巨兽。很多公司都对我们垂涎欲滴,
不过,我可没工夫陪他们玩这种游戏!”
回到办公室,斯蒂尔在办公桌上的巨型备忘录上用深色的笔写下了一行大字:
“我们决不搞兼并!”
兼并,再兼并,格莱斯克、惠康兼并了,再与由斯密斯克朗与贝克汉姆的兼
并在一起的公司重新兼并,变成了十足的四头的怪物。几乎所有的制药公司都在
忙于兼并,可辉瑞有更好的事情去做。斯蒂尔,这位制药巨头的首席执行总裁对
兼并一直都十分警觉,但他的领导风格是向来不赶时髦。他有他自己的主意。
80年代至90年代初,一些制药业巨子纷纷忙于合并,斯蒂尔没有参与。正当
墨克、艾利百合这样的巨头因兼并而获取巨大利润时,斯蒂尔也不为所动。斯蒂
尔坚定地执行他的既定方针:投入上亿美元去不断开发新药,致力于不断扩大辉
瑞的市场销售能力。这种孤注一掷的做法不断受到投资分析家们的嘲弄,但斯蒂
尔仍然不加理睬。他说:“我们审时度势,然后重拳出击!”
斯蒂尔的确令所有人吃惊,包括他的竞争对手。辉瑞在他手里迅速独立地扩张起
来,比那些靠兼并而发展的对手还要快。斯蒂尔充满信心地在辉瑞的’97年度报
告中告诉辉瑞的持股人,到2002年,辉瑞的目标是成为全球制药行业中的龙头老
大。这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从1991年斯蒂尔执掌辉瑞到现在,辉瑞已从原来的第1
4位跃居到第4位,这足以令他的对手们心惊胆战,睡不安稳。华尔街的股票分析
家沙克斯早已说过:“辉瑞早已呈现出王者之象。”
斯蒂尔1959年就加盟了辉瑞,几十年的管理生涯使他在风浪面前能够保持足够的
冷静。在对手的眼里,他就像一头沉着的狮子,随时会发动旋风般的攻势。
斯蒂尔的魔方就是R&D,研究开发,不断地开发,使辉瑞像一个孵化器,不断孵
出创造亿万利润的金娃娃。然后再把利润投向R&D,制造出新的利润增长点。
这一法宝虽然不是斯蒂尔首创,但在他的手里发挥得淋漓尽致。斯蒂尔的前任艾
德蒙德·帕略特在80年代就已经确定了以研究开发为本的策略。这位肯尼迪内阁
的智囊人物,在执掌辉瑞期间并没有交上好运。因为80年代是制药业的黑暗时期
,许多新药还没有上市就过了专利期限。斯蒂尔一上任就毫不犹豫地将研究开发
费用由原来的11%调整到销售额的15%,他以敏锐的远见卓识预见到了一个黄金
时代的来临。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