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寻梦网首页其它文库科普知识数字财富>第四节 人的复归
数字财富

作者: 姜奇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节 人的复归


信息化与异化
──从马克思的观点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是关于异化和人的复归的学说,它来源于西方文化传统,特别是卢梭以来的人本主义思想中,关于“自然──人──自然”的社会发展公式。马克思的主要贡献在于,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指出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人在农业社会中,对自然界相对依赖地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这种外化的本质却异化于人的存在;共产主义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向自己的复归。马克思赋予人本主义的抽象哲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内容。
  主要由于技术和生产力方面的时代局限,马克思留下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彼此是互相联系的:一是共产主义所实现的“人的复归”,其生产力基础是什么。──具体来说,就是人的复归能否建立在工业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抑或必须建立在完全不同的生产力(如信息生产力)的基础上;二是异化是工业社会的普遍规律,或仅仅是资本主义的特殊规律。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实际系于一身,关键在于工业生产力与信息生产力,是否相互独立,并决定各自社会形态的基本性质。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这个问题是无从提出的,因为那时还没有信息生产力。
  从时代发展的角度讲,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就包含着一个内在矛盾: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其生产力基础并未超过工业社会生产力的范畴;但这个理想社会所要扬弃的异化,又恰恰与它没有超出的生产力基础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马克思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生产力的描述,由于时代和技术局限,多少有一些含糊不清之处。一个著名的观点,是认为在未来理想社会中,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是其最主要的标志之一。用信息社会的观点看,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只不过是工业社会为信息社会提供的基础性条件。(而且所谓“极大”相对于有效和有益的需求,相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还是一个可疑的概念。)
  在互联网得到飞速发展的今天,马克思当年的难题终于可以得到有根据的解答。信息社会生产力,正是那种可以扬弃异化,使人实现复归的现实力量。

  来自爱尔兰的“图书”

                    ——1999的“神话”与现实
  明年就是世纪末了,预测未来的图书在市面上渐渐地多了起来。其实,“图书”二字,究其来历,本来的意思,就是预言。
  图书二字,原是河图洛书的缩写。语出《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唐朝的孔颖达将其疏(对注加注叫“疏”)为:黄河通天,龙马驮出八卦书《易》;洛水接地;神龟献上《九畴》(即《尚书·洪范》)。东汉时出现许多编造预言的谶纬之书,大都与河图洛书之说相关,统称为"图书"。隋炀帝整天花天酒地,用今天的话说,叫“生活作风不好”,他可能预感自己未来不妙,因此对各种未来学著作,一律焚毁。这样一来,我们的老祖宗对1999预测了些什么,现在已无从查考。没办法,书摊上只好翻译别国的“图书”了。只是别国的“图书”们,并不预测IT业内之事。大概这些预言家没学过理工科专业,没看出水晶球里的MODEM是什么东西。
  12月8日,我的电子信箱里,忽然收到爱尔兰的Gerry McGovern给我发的“图书”,题目就叫“1999预言”。换了别家给我发这类东西,避犹不及,但这是“新思想”的网站发来的,它是专门对IT进行分析的网站。于是我带着好奇,打开了它。Gerry McGovern对1999年做出的10条预言是:、全球将有2亿多人使用互联网。(电视置顶盒的广泛使用可能突破这种计算结果)。2、万维网由于打上单独的国家和文化的印记在上面,看起来将更少象“世界范围”的。它将导致创建多语言版面网站的需要,这些网站的风格和商业方式将是基于本地文化的。3、毁灭“万维”网神话的,将是带宽。带宽穷国与带宽富国中用户体验差异,就好比富与穷、楼上与楼下、黑和白。4、当公司发觉运营一个成功的网站,需要高素质的职员、持续的开发和充足的投资来打开市场,那种认为可以便宜地进行互联网开发的神话,将受到真正的考验。5、打知名度将是互联网的一切,但最大的商标网站将发现吸引访问者难度加大。6、电子邮件将继续是互联网上的杀手应用程序,对于没有合适办法和“存储/删除”政策的组织来说,将带来严重的问题。7、LINUX操作系统和开放源代码软件总的来说将增长,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将倾向微软。8、无论1999年发生与否,微软将不得不被解体。它已经变得太大,太有权势了。不论哪类公共关系用上,都讨不到用户的好。9、电脑业向苹果公司学到用户喜欢什么风格的产品,将开始将电脑设计得更富形象创意。10、在美国已普及的电子商务,将在欧洲获得基础,虽然热点将仍然局限在企业对企业之间。由这个预言,尤其是它的前三条,令我生出一些感想。

  文盲与网盲

  互联网1999年将有2亿用户。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据CNNIC发布的统计,为117.5万,比前一年的62万,翻了一番,按这个速度,明年达到200万,但也只占世界的1%。99%比1%,这是中国人眼中1999年第一个残酷现实。在网络时代,上不了网的人,我们可以称为“网盲”。网盲和文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现代文盲下的定义是:1、不识字;2、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包括文字、图表符号;3、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谢天谢地,幸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忘了把网络明确列进去,否则中国又不知多出多少文盲。
  我注意到联合国教科文的文盲定义里强调的,是信息,而不是知识。鉴于网络正成为传播和交流知识的主要场所,可以不可以这样认为:现代文盲是指没有迈进信息经济门槛的人;而网盲是指没有迈进知识经济门槛的人。真如此划分,许多知识分子可能就不服了:我在学校学了多年知识,凭什么说我不是“知识”的分子?我认为,工业时代的知识与信息时代的知识,有一个根本的不同点:工业时代的知识,主要在学校里获得,学校学习和参加工作是学习的分水岭;信息时代的知识,没有学校和工作的分界,是终身学习,知识经济主要通过网络学习。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分子,还真未必就一定要按学历来区分,完全可以按素质来划分。如此看来,也许得在知识分子中间,再划出文盲知识分子、网盲知识分子和扫盲知识分子几类。知识分子也得开扫盲班——扫文盲,扫网盲。否则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现在许多下岗女工都在学五笔字型,甚至INTERNET,将来一起走在大街上,就成了:扫盲的下岗女工傍着文盲知识分子!万维网的第一大神话是,网络面前人人平等。NO!99%比1%的残酷现实告诉人们:人人平等,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不上网,怎么到网络面前去平等呢?
  带宽穷国与带宽富国从Gerry McGovern这里,第一次听说用带宽来划分穷国和富国。仔细想想,也有道理。带宽是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通道,带宽大小不同,享用的知识财富多少就不同。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主要财富的。因此带宽就与财富联系起来了。孙安在年初有一个算法,我认为实质上是在算带宽的“贫富”差距:“按照绝对的货币价格计算,中国人要以比美国人高201倍的价格去买回一样大小流量的信息,而且中国人平均收入比美国人少20倍。换句话说,现在,若按相同的劳动时间收入去买相同流量大小的信息,中国人所付的价格要比美国高4032倍”。换句话来说,中国人和美国人付出同样多的劳动,中国人只能享用到美国人1/4032的数字财富。我不知孙安的算法是否准确。倘真如此,问题就非常严重了。因为我不知八国联军进北京前,工业化国家的人均工业财富是否曾比中国高4032倍?如果不曾有过如此大的差距,我们现代化的压力岂不更大了?但愿这不是真的,祝愿孙安在胡说八道。不管怎样,知识经济时代来临,按新的标准,我们再一次被划入穷国,而列强个个都是富国,这是事实。所以,我们需要在加紧完成工业化的同时,及早进行第二轮现代化。从1840年开始的第一轮现代化,主要解决的是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从2000年开始的第二轮现代化,将主要解决从工业国向信息国的转变。
  万维网的第二大神话是,互联网是万维的,每一维都是相等的。NO!带宽面前,每一维的长度是不同的。

  民族的与世界的

  Gerry McGovern“1999大预言”的另一个奇特之处,在于否认互联网的国际化。一般人都认为,互联网越发展,民族的越被世界的取代。Gerry McGovern的预测刚好相反。经验的事实似乎在支持Gerry McGovern的这个说法。君不见AOL和网景整个公司使劲往一块堆儿扎,可他们各自的网站,却拼命分散成各个语种地方版。他们的中文信息权力的边界:需求制约相信信息本身会具有一种权力,克服它自身的障碍,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它能不能实现,还要看客观条件允许不允许。如果没有最底线的信息需求做基础,任何信息权力都不可能实现。
  对信息产品的需求,一般的制约因素,是经济中的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恩格尔系数表示人们的平均消费中,食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现今中国的恩格尔系数中,食物消费居高不下,占到近半。在恩格尔系数很高的情况下,人们平均用于信息消费的钱只能是一个零头。有支付能力的信息需求不足,是与劳动力人口结构中大部分为消费能力不强的农村人口密切相关的。而恩格尔系数,是很难靠个别企业的微观经济行为改变的。但我们也看到另一种现象,中国的电视机、VCD和手机等的消费,其需求往往是超越正常发展阶段的,有的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中的普及率。
  那么,象掌上电脑这样的产品,将遵循前一种规律,还是呈现后一种现象?我发现,中国和美国,对掌上电脑,都有某种需求,但这种需求的性质不一样。在美国,对掌上电脑,或其它非PC的个人通信设备的需求,是建立在PC机和网络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它的需求方向,是满足人们更个性化的、更容易的信息满足。是从复杂回复到更高的简单。是满足人们一种比PC机更高的,个人移动计算网络的需要,满足人们随时随地让信息就在人们指尖的要求。而在中国,一方面,人们对非PC类的信息设备,如掌上电脑、VCD上网、电视上网、学习机上网、呼机和手机上网等,产生需求,多半是为了逃避电脑,是寻求没有经历复杂的简单,是想当成家用电器来消费。我曾以为586的电脑降到五六千元时,电脑会有一个大普及。但事实也许并不是这样,人们有了钱,电脑价格也降了下来,但电脑仍没有象彩电那样进入家家户户。真正的原因在于人们还没有接受“计算”的概念。计算的实质,是对信息进行加工,而人们还没有对信息的加工形成需求。
  另一方面,对简单增加信息量的产品,人们却满怀热情,呼机、手机,还有彩电、VCD,都属于给人们增加信息量的产品。它们统统没有计算能力,正因为其没有计算能力,所以被人们接受。
  中国形成的这种信息消费格局与社会发展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对无计算或低计算能力的通信的需求,是工业社会后期到信息社会早期的典型需求;对具有较强计算能力的网络的需求,是信息发达社会的典型需求。中国个人的信息需求,具有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阶段信息需求的特征。在中国,计算的时代还没有普遍到来。首先是通过改进网络提高信息量,然后才是发展可计算的信息服务。目前我们还处在通信网向简单的IP网的过渡之中。那么,展望进一步的需求,我们就可以判断出,中国现阶段个人最容易接受的,将是那些“弱智”的网络设备,也就是有一定计算能力,但计算能力又不要求太高的联网设备。这倒不是因为人们认为功能高级了不好,而是因为人们认为计算功能太强,意味着对使用者的素质要求高,自己没法掌握。功能要简单到什么程度呢?从家用电器就可以看出来,本来,电视、录像机、VCD机各自的功能都很单一,要统一起来,弄个电视、录像、VCD一体机并不难,但没人搞,因为合到一起,在家庭里,人们就会觉得太难、太“复杂”。
  由此可以推想,人们现在还不太能接受在电脑产品中集成太复杂的功能。按这种标准,业界提供的象裕兴电脑学习机和联想掌中电脑这样的联网产品,倒是最接近这种需求。相比之下,裕兴机计算弱而界面却还很“计算”;联想计算强得多,但界面已充分“弱智”化了。只是它们现在还是计算功能为主,通信功能有限(只能借助电话),移动通信谈不上。其实,人们更想要的,是在现有呼机和手机的基础上,加上收发电子邮件的功能和各种电子卡的功能,成为移动通信功能为主、计算功能为辅的个人设备。可惜相关技术还没有成熟。一方面对非PC个人网络设备有一种工业后期的需求,另一方面这种需求与美国不同,不可能是强计算而特别复杂的。这就是联想掌上电脑存在的基础。

  信息权力的来源

  完全适应现有市场需求,联想顶多可以做做组装机。信息权力要求用自己的供给创造自己的市场。要做到这一点,不能光靠概念,信息权力的真正来源是新的生产力。生产力才是赋给信息以权力的力量。有没有信息权力的根本标志,是看有没有新的生产力。当然,生产力要最终体现为信息产品。拿不出信息产品,理念将落空。联想掌上电脑这个长136mm,宽85mm,厚19mm,重量不到200克,采用中文版WindowsCE操作系统的小机器,虽然看上去不起眼,却集成了一些最先进的技术。例如其中采用的软Modem技术,在国外尚属专利技术,是联想通过其合作伙伴飞利浦公司获得的,目前该技术尚只有少数公司使用。如果没有PDA技术的成熟,联想要想开拓掌上电脑的市场,是不可能的。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围绕各种非PC类网络设备,我国正在展开一个技术创新热潮。在不久的将来,可以预期,学习机上网、VCD机上网、电视机上网等新的家用网络设备将陆续问世,加上将来呼机和手机上互联网问题解决,我国上网的人,将会比现在有一个数量级的提高。
  在我国,技术发展创造需求的关键,是为新需求找到一种适合我国用户消费习惯和收入水平的方案。新技术的作用,往往是以低成本实现较高的应用。
  在掌上电脑发展方向上,新技术还在不断出现。发展的下一个方向,将是移动计算通信。
  移动计算方面资深的业界分析家Mike McGuire说,智能电话和增强型电话的市场已证明是赚钱的。无线通信协议将允许掌上电脑通过呼机通信,只需要一个能联到用户PC机的扩展坞。
  摩托罗拉正与诺基亚和爱立信形成一个技术联盟,朝着技术融合的方向发展,为此他们共同收购了PDA软硬件生产商PSION公司的股份。按照技术融合的方向,呼机将变得越来越象PDA,而PDA将变得越来越象呼机。最终目标是把电话与电脑预装在一起提供给用户。摩托罗拉希望通过使PC机与PDA信息同步的TrueSynch技术,使公司的无线产品包括呼机和移动电话具有更多的功能。而诺基亚5000,则已经是一个带有计算机屏的移动电话,具有PDA的特点。
  Giga信息集团的分析家Rob Enderle说,“融合是一件非常现实的、正在发生中的事情”。
  在国外,掌上电脑的市场正在迅速扩大,1997年的增长率为65%,这其中3COM的PalmPilot的市场占有率在从1996年的52%上升到1997年的63%,惠普以15%的占有率居第二位。而1998年以来,惠普、卡西欧、飞利浦、LG等公司纷纷推出或计划推出基于WindowsCE操作系统的掌上电脑,1998年的预计增长率为60%。根据一项新的研究,手持电脑和智能电话的市场到2003年将达到75亿元。我国除了联想之外,海信、桑夏、熊猫等企业也都在开发自己的掌上电脑。
  企业的信息权力,从微观和近期看,它可以创造需求,而从宏观和战略上看,它实际上是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信息社会一步步取代工业社会的过程,就是信息倚靠新生产力施展自己的力量改造传统社会的过程。
  技术创造需求——和平地“长”入工业社会有一个从来还没被人讲过笑话:萨伊、里根和格葛夫一起学习《圣经》,读到“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这一句时,意见发生了分歧。萨伊说,我的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是,供给创造需求。上帝供给了光,人们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对光的需求。里根说,不对,我认为上帝的意思实质是,政府创造需求。因为只有美国政府扩张赤字,才能有效扩大总供给。格葛夫十分谦虚地等到最后,说,你们说的都不错,但我要做点引伸,我认为上帝的意思其实是,技术创造需求。因为INTEL带领技术不断升级,使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投资越来越大,才能持续不断给美国政府带来更大的赤字。INTEL的反对者总是攻击WINTEL联盟为技术而技术的倾向,迫使用户为他们还没真正产生出来的需求被迫升级。这种说法有它正确的一面,但INTEL至少也占了一条“硬道理”:生产力的发展是硬道理,人的需求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最近几周来,电脑网络世界一下步发展的图景突然显得清晰起来,一切细技末节都在黯然隐去,全球电脑界到处都在谈论同一个主题:电视。这场革命并不需要暴力,和平地长入工业社会。模拟背后就令人引以自豪的技术能力,数字技术不在于它的“强”,而在于它的“亲切”。高清晰度只是一个表面的方面,关键是它具有交互性。人从客体变为了主体。由技术创造的需求,实质是人的自我创造。

  明天你喝哪种咖啡

                        ——评JAVA的分裂
  我一直只喝雀巢咖啡,直到不久前到三联网络咖啡屋会友,小姐问我用哪种咖啡,才发现还有哥伦比亚咖啡,以及其它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咖啡。这种情况不唯原子世界独有,用不了多久,比特世界的人们在选用JAVA(“咖啡”)时,或许也得问一声:你网站也悄悄地摸进村来。YAHOO中文站点只慢了半步,就差点让人率先抢注了CN域名。
  最近四通利方与华渊资讯合并,建立的最大华人中文站点“新浪网”,居然也搞起了“本地化”。在同一个www.sina.com下,分别以CN、TW、HK等域名,建立了不同华人地区的本地站点。比如在美国的华人站点突出电子商务,在香港的有赛马等等,各有不同。
  这两天在网上,看到外电有许多关于“新浪网”的议论,大意是怀疑不同文化背景的公司,如何能融合为一体。
  我倒认为,文化这玩意不象红高梁,并不会因品种的划一,配以数量的庞大,就能漫坡遍野地雄壮起来。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从每一个具体的有血有肉之处长起来,而这“每一个”,是各个不同的。所以文化应是多样的。
  当然,在互联网条件下,民族的,未必就非得是物理意义上的“地域”的。比如,两个华人可能隔着半个地球“民族”着,而与隔壁的另外一个老外却“国际”着。
  Gerry McGovern做了许多技术的预言,而在我看来,比较有价值的,还是她对价值本身的判断。

  ------------------
  转自万圣书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其它文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