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前历史 作者: 秦前 10章 夏朝 公元前2033 ── 公元前1562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桀)
启死之后,他的儿子太康继位。太康整天游玩打猎,不顾民事,被有穷国君主后羿赶走。人民和权力落后羿手上。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的弟弟仲康为夏王,但实权仍操纵在后羿手中。又立仲康的儿子相继位。仲康死后,后羿因为荒于游猎,被臣子寒浞(音浊)所杀,寒浞又杀相自立。当相被杀时,相的王后缗(音民)怀着身孕,逃回自己的娘家有仍(今山东济零县),她生下儿子少康。少康长大后,汇聚了夏残存的势力,消灭寒浞,光复了夏王朝。历史上称为“少康中兴”。少康之子杼(音注)在位时,彻底消灭了寒浞的势力,并征伐东夷,使夏王朝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其后的五代六王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以持续地发展。 这时夏王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从传世文献看,夏朝的治国体系相当庞大,在继承五帝时期体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夏王朝一直沿用禹在世时对九州的划分标准和五服贡赋制度的划分,对地方的管理是以部族首领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夏王的政令,对王朝承担贡纳、朝见、服役和随从征伐的义务。诸侯之下,有大夫,即各大家族的族长。所以,古人说,夏王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 此外,夏王朝已经有了初步的“德治宽刑”思想。就是治理国家,要文治与刑罚并用。已经有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认识。法律也随着夏王朝的建立而产生。夏朝的农业生产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产量迅速提高,当时的饮酒风气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相传最初的货币产生于夏朝,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称为“三品”。 帝位传至第十五代,因为夏王孔甲淫乱,夏后氏的威德日渐衰微,引起了诸侯的反叛,夏王朝也逐渐走向衰败。
夏王朝有一个大夫叫关龙逢,手捧“皇图”来见桀。“皇图”也称作“黄图”,是古代王朝绘制有帝王祖先功绩的图,给后代帝王看,从中效法祖先治理国家。关龙逢捧去的“皇图”绘有大禹治水等图象,要桀效法先王,像始祖大禹一样节俭爱民,以长久享国;像眼下这样挥霍无度,任意杀人,亡国的日子就不远了。桀对这样的忠言不仅不听,反而将关龙逢杀害,并警告朝臣们说,今后再象关龙逢这样来进言,一律杀头。于是贤臣绝迹,劝谏消失,桀愈加骄横。 桀又四处用兵,劳民伤财,以致民众反抗,诸侯叛离。 夏朝末,河水断流,又发生过两次大地震。 天灾是上天对人不遵循天理的警告与惩罚。 商汤见夏桀暴虐、荒淫无道,引起天下百姓不满,诸侯也纷纷背叛。夏桀已是人心背向,天地不容。商汤看到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乃以“天命”为号召,要求大家奋力进攻,以执行上天的意志。鸣条之战,汤在伊尹的辅佐下,率领由70辆战车和5000名步卒组成的军队与夏王朝的军队在鸣条相遇,展开了一场大决战。夏桀全军崩溃。桀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 |